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过去曾经谈到过,地球虽大,各种各样的“强国”看上去也感觉不算少,但是全球每年生产的现代化战斗机,一共也不过400来架。这和二战期间全球一年生产十几万架战斗机的时代已经完全没法对比;就是对比冷战高峰年代,全球年产数千架喷气飞机的“盛况”也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能年下线50架以上的三代或三代半规格的战斗机,就已经可以稳居全球战斗机生产能力的前3名之列。刚刚过去的十来年,战斗机年产量排名全球第一的,基本都是超级大国本身。年产战机数量一直在110架之上。从早期以三代和三代半为主,到后来的以隐身机为主。到2017年以后,F35开始显露较大的产能。而早期的F22A和其他的三代机完全停产。又因为硬推F15X,才有了新一批三代半战机的下线,不过年产量基本不超过10架。
F35三个型号,在2020年度的原计划生产量是141架,但是到年底的实际生产数量只有121架,整整少了20架。实际上在F35宣布量产服役后,在超级大国本土加上海外的2条生产线,前7年一共才交付了266架,平均下来的年产量只有37架。爆产能到每年都是100架以上,只是最近3年来的事情。目前超级大国正在生产的F35和F15X,都是装配大推力发动机和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高端版本。而其他生产新型战机的国家,除了新兴大国之外,无论数量还是战机的配置,都完全没法和超级大国对比。原本前十年还能每年交付七八十架三代机的俄2大飞机厂,现在每年的总产量只在20架到40架之间徘徊,平均每年的产量只有30来架。而且仍然以配备无源相控阵雷达的三代机为主。所谓配套有源相控阵的苏27的量产才刚刚开始。而不包括俄方的整个欧洲,目前年产战机总量居然也不到40架。
这里面,达索号称可以有年产新阵风10到15架的能力,但是实际年交货量恐怕5架都够呛。至于欧洲联合生产的台风战机,年产量也在15架到20架之间。还有北欧的鹰狮,实际年交付量有5架就算不错了。如果提到现代化战机的自产国,南亚某“大国”自然是不想让人忽视,但是其“自产”的光辉战机,30年下来,交付了不到45架,平均一年的产量只有1.5架,关键是这个年产能至今不见提高。另外还组装苏30MKI,实际上就是来件拼装上螺丝,但是每年的实际交付量也只有不到5架。如果这种来件合拢算自产,则该国的能力还不如其在本地区的老对头,因为对方已经具备每年组装交付20架以上枭龙战机的能力!东亚有两国更是心比天高,但是岛国的F35生产线已经算在了F35全球产能之中,包括欧洲的F35生产线也是一样。而且到目前已经停止了本土的组装生产。至于幻想中的自产5代机甚至6代机,年复一年还停留在PPT上。而半岛南边的4.5代机至今原型机还没有下线。如果教练机出身的F50也算战斗机,那么年交付能力也在10架之内的水平长期徘徊。
新兴大国2020年新战斗机的年产量,即使不算枭龙,也有极大的概率超过超级大国,如果算上枭龙,则几乎是超级大国当年130架新机的1.6倍!这其中,北方主力厂年产量有很大的概率首次达到了三位数。包括批量最大的J16,以及J15和继续追加产量的J11B。如果未来该厂新隐身机再实现量产,那么每年产量都可以稳定在最小三位数以上。而另外西南的主力厂,也在不断的扩大产能。某重型隐身机的年产量被认为已经在X十架以上。加上单发的10C,总产量也接近三位数,如果再加上枭龙,则全部产量已相当可观。所有的自用型年产新机中,基本都采用了TH发动机的各种改进型。仅仅双发重型机,当年就需要装机TH300台以上。加上单发机,则在360台以上。考虑到备份发动机和过去生产的老批次的换发。那么TH的年产量,怎么算都不会低于550台,甚至很可能已经高达600台以上。就算是超级大国目前产量最大的F135发动机,实际年交付量也不会超过400台。TH发动机已突破了所有瓶颈,产能彻底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