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肆买走明末市舶司全部铜钱的,居然是登陆的海外客商?
2023-05-11 08:35:18



上一篇谈到,在明末宁波市舶司街面上的所有铜钱,被神秘群体在一夜之间全部买走,第二天开市,大家居然都无钱可以进行最基本的日常交易了。那么是什么人有这么大的财力,能够把一个古代沿海城市的铜钱全部买走呢?而当地的钱庄商铺为何又心甘情愿的把铜钱都打包出售出去?本质上很简单,因为购买铜钱的群体给出的报价实在太诱人,几乎所有做生意的人都不可能拒绝。来收购铜钱的其实是在宁波登陆的海外商人,他们收购当地铜钱的办法也是简单粗暴,就是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来买铜钱。明朝初年,官府规定的价格基本是600个大明铸钱可以兑换1两纹银,而随着明朝中后期经济与商贸比明初活跃繁荣的多,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到嘉靖中后期,市面上已经是1两纹银,



可以兑换标准铸钱1000到1200个。所谓的纹银,其实就是成色纯度比较好的高质量白银。古代白银造假掺杂一直严重,一般最多的就是在纯银中掺入铜锡铅,不过如果掺杂比例过大,那么这种白银从外观上看就发暗发乌,而且纹路也不正常。而高品质的白银,比如银锭与银块的含银量超过93%,那么仅仅表面的纹路就很美观,其实纯金也有这种越纯铸造纹路越美观的现象。因此古代人嘴里经常说的“纹银”,就是高纯度的银锭或者银块。而这些突然出现在宁波市舶司街面上的海外登陆客商,也是很了解银子与铜钱行市的,他们直接开出1两纹银兑换500到400个,甚至兑换300个铜钱的价码,此时手里有铜钱的商家与个人恐怕没有不动心的。于是连孩子过年的压岁钱也拿出来与外国商人兑换了。



那么这些海外刚刚登陆的客商又来自哪里,他们为何以高出市场价格2到3倍的价格广泛收购铜钱呢?其实这些人就是来自东边的四岛,说直白点就是持证而来的倭商。注意倭商并不是倭寇。倭字在这里也没有特别贬低的意思,因为大明时代对四岛的正常称呼就是倭国。而且这些登陆的倭商还是有“执照”的,而这些执照居然还是大明朝廷专门对外发放的。这种执照的正式名称叫做“勘合”。大明朝在建立的过程中,朱元璋并不是上来就是去推翻大元朝廷的统治。朱元璋集团其实是先在以今天南京为中心的富饶地带站稳了脚跟,建立了稳定的根据地,然后再击败了上游的陈友谅集团,其次再消灭了下游的方国珍、张士诚集团,完全统一了长江领域,然后才称帝,北伐成功建立大明。




在当时的江南,方国珍与张士诚等很早就开展私盐与海外贸易,收入巨大。而长江下游的商人与走私集团也很喜欢这两个人,因为可以跟着这两个人发横财。而朱元璋是赤贫出身,发达后仍然基本是农民思想。不但对商人盐贩子一向看不起,毕竟这些人也会像官府一样压榨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更是对海外贸易,其实大部分是走私贸易深恶痛绝。因此在明朝初年,朝廷对任何从事海外贸易的人,直接认定为与海寇其实就是海盗无异!于是从明初就有倭寇问题的产生!那么倭商手里为何有天量的高品质白银呢?他们与倭寇又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