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习安会上习总最语重心长的一句话
2015-04-24 10:36:16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日本同中国一道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在4月23日新华社等央媒关于习近平主席会见安倍的稿件中,记录了习主席的这么一句话。

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印尼雅加达进行了会谈。自2014年11月APEC峰会见面之后,这是两人在各自上任以来的第二次会谈。

据日本媒体报道,这次会谈时间大约为半小时,比去年11月的时间长一些。从视频画面看,双方见面的气氛也更为放松。

在习主席的讲话中,提到了很多重要的原则内容,比如中日之间的四个政治文件、去年达成的四项原则共识,以及历史问题的重要性等。但以笔者看来,本文开头的那句话,显得格外的语重心长。这句话绝不是简单的客套话,而是在表述中日关系的深层问题。                         中日关系实质涉及日本战略抉择

如何处理对华关系,实质上涉及到日本对未来走向的战略选择。

目前,日本面临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如果我们站在安倍的位置,就会立即看到几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首先,人口问题怎么办?如今,日本高龄少子化问题日趋严重,这导致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双下降,国内市场扩张乏力,沉重的社保负担又挤压政府财政,导致政府财政政策缺乏空间。而且,人口问题具有特殊性,其背后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例如女性社会地位问题、年轻人低收入问题等),很难由某届政府在短期内解决。

比如,日本妇女平均生育年龄已经超过了30岁,终身不婚比例也超过10%,而且这两个数字都在快速攀升。有学者认为,这是日本女性对于社会地位的一种反抗——从小学起,男女都受同样的教育,一直到大学,很多女性都非常优秀。那么,凭什么在结婚之后,女性就要放弃工作,退回家庭?对于这样涉及文化土壤的深层次问题,安倍就算是在国会再多拿到100个议席,恐怕也是束手无策的。

其次,财政问题怎么办?日本政府的国债余额已经到了1千万亿日元(约合52万亿人民币),是政府年税收额的20倍。也就是说,政府要不吃不喝收20年税,才能还得清这笔钱。更麻烦的是,日本政府每年还要新发40余万亿日元的国债。另外,随着老龄化加剧,日本政府预算中每年仅社保增量就达1.5万亿日元左右,今后还可能加速增长。安倍承诺过要将预算赤字控制在健康水平,但目前看要实现这一目标恐怕遥遥无期。

当然,在现代财政和金融环境下,日本政府可以不断地“躲闪腾挪”,日本暂时还不至于爆发国债危机。但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财政空间将极为有限,“能做的事儿”非常有限。比如,日本国内有些人一直吵吵着要加强军事力量,但即使是安倍上台后的所谓“军费三连增”,其增幅也仅以“千亿”日元计。对于一国政府而言,现实其实很残酷——没钱,什么也办不成。

再次,实体经济怎么办?“没钱”的根源之一,是政府税收增长乏力。而税收增长乏力的背后,是实体经济的低迷。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失落的20年”,日本经济虽然维持了基本繁荣(平心而论,这已经实属不易),但实体经济明显在走下坡路。当年叱咤风云的索尼、松下等日本大企业们,如今却纷纷靠裁员和变卖资产度日,甚至像“三洋”者已经消失。在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日本一直没能涌现出脸书、推特、微软和谷歌这样的大企业,这一现象既复杂,也很容易解释:在论资排辈的日本大企业中,类似于当年的盖茨或今天的扎克伯格等年轻人,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更要命的是,这种实体经济的疾患,也不是靠一届两届政府能够解决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日本政府必须能推出并贯彻系统的、具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政策。

这其中,对外关系极为重要。日本要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向外部寻求劳动力、市场等经济增长要素:从廉价的熟练工人到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从新兴国家的富裕阶层,到刚刚脱贫的发展中国家平民。

那么,问题来了,从哪里找这些要素?

摆在日本面前的是两条路:

一条路,是依托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外交上加强与中国、韩国和东盟等国关系,在经济上融入周边地区大家庭,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这一区域有20多亿人口,有世界第二、第三经济体,如果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整合,走向共同发展,则前途无量。

另一条路,则是继续依托美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加强美日同盟,在经济上依靠TPP等机制,加深与美国等国家的经济捆绑。这条路是日本过去道路的延续,但问题在于,美国能否“带得动”日本这个伙伴?另一个问题在于:要加强美日同盟,就必须纳上“投名状”,比如在东亚地区,就要帮助美国做一些针对中国的动作(比如即将修改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而这势必会影响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因此与前一条道路是难以并行的。

因此,日本的对华关系选择,其实是日本国家大方向的选择。中日关系的很多具体问题,都来源于日本对大方向的犹疑和迷惑。远的不说,最近关于是否加入亚投行一事,就已经充分体现出日本的这一特点。

日本将选哪条路?

日本为什么不选择第一条路?这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比如,日本对中国的发展一直有两重疑虑:

第一,中国的发展是否是长期可持续的,是否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如果中国发展不能长期可持续,那么日本就完全没有必要转向。

第二,如果中国的发展长期可持续,那么中国在强大之后,将采取何种对日政策?中国会如何看待(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安排)日本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角色?

对于第一个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已经消除了不少日本人的疑虑,相信“中国崩溃论”的日本人越来越少。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习主席此次的这句话就极为重要:“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日本同中国一道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请读者自行想象习大大慈祥威严而又语重心长的语气。)

就在安倍启程前往印尼之前,他还向靖国神社的春季大祭供奉了祭品。在雅加达的峰会现场,安倍在主旨讲话中虽然表示了对战争的反省,但却并未提及“道歉”,也没有承认“侵略”,这甚至不如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在2005年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表态。当年,小泉明确提到了“殖民统治和侵略”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同意应约安排会谈,正是一种基于长远大局考虑问题的作法。纵观媒体当天发布的会谈内容可知,中方领导人已经将中方的立场说得很透彻、很清楚了。对此,安倍也有较为积极正面的回应,下一步就看他是否能够落实于行动。

中日关系此轮恶化始自2012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国有化”之举,并在2013年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进一步跌至谷底。当时,有相关人士叹息说:“现在的关系,几乎退回了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前的局面。”2014年,双方通过各个层面和各种渠道进行沟通,最终达成了四项原则共识,并实现了APEC峰会期间的领导人会谈。这期间,两国都有很多有识之士往来奔走,为双边关系的转圜付出了艰苦努力。对于中国而言,一个稳定的、走和平道路的日本,是周边格局的正面因素,中国应当继续推动日本向这个方向前行。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日本同中国一道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这句话绝不是客套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味,只是不知道安倍是否能够领会以及是否“愿意领会”。好在,时间对中国是有利的。如果安倍一时不能认识到正确的方向,不妨先由着他任性一阵子,现实总会对他施以足够的教育(目前看,他也要照顾国内外局面,暂时还不敢太“出格”)。如果他执迷不悟,那么总会有撞南墙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