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英超切尔西队在来北京与阿森纳队举行商业友谊赛前,切尔西巴西藉球员肯尼迪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段带着“Porra China”字样的短视频。
后沙月光:切尔西辱华事件:中国人该原谅还是反击?
“Porra”是葡萄牙语中的脏话,肯尼迪的公开辱华言行,令切尔西来华捞金之旅带着一股脏臭味。
随着几家中国媒体的批评,此事在舆论场上迅速发酵,肯尼迪本人和切尔西队都连续公开表示道歉。
今天,肯尼迪本人已经是第三次公开道歉,切尔西俱乐部也表示要严惩这名球员。
从道歉次数上来说,很多人会选择原谅,或者与切尔西切割开来。辱华事件,在这些年来毕竟已是见怪不怪的现象。
我们批评了,人家道歉了,心理上多少还能接受,过段时间自然烟消云散,了无痕迹。
然而,就辱华言论本身来说,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在世界话语权旁落,甚至被剥夺的体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长年积弱,饱受屈辱。国家积弱,国民自然被人瞧不起,处处要受要歧视和非难。
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国家面貌,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中国是安理会五常之一,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不可谓不重要。
然而为什么在全球舆论话语权仍然处于下风?一个巴西球员,用葡萄牙语来辱骂中国,这是什么仇什么怨?
如果一位中国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发一条“草泥马,巴西!”的微博,会是何种结果?除了巴西人的抗议外,肯定还有中国管理部门极其严厉的处罚。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没错,但这是人民内部的处事原则,对某些未开化野蛮人并不适用。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意思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要是惹我,我TM也不会对你客气。
我们反应过敏?
每一次,有辱华事件发生时,总有国人淡淡一笑,他们笑的是反应激烈的同胞们。以一副世人皆醉的嘴脸来嘲弄别人神经过敏,小题大作,甚至要中国人先反思三分钟。
还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大讲“脱敏论”,说中国人现在变得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与之相配套的还有“民国之后无大师”的高论,仿佛民国的一切优良传统全被现代中国给毁了。
就辱华事件来说,民国的知识分子,媒体人,包括官方都是极力抵制,尽力反击。辱华对西方世界来说是一个长期的习惯,说白了就是带着深深优越感的骨子里的歧视。
本质上,辱华是西方列强殖民野心的派生产物,一路延续到今天,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和成就视而不见,对中国的形容词汇仍然是“邪恶”“黄祸”。
明星辱华最恶劣莫过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莎朗.斯通。她在5月24日接受香港有线电视采访时说:“你知道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很不喜欢中国对待XZ的方式……XX是我的朋友,现在发生地震,这该是报应。”
这就是天谴论的原话,这种反人类言行激起了全球华人的义愤,5月28日晚上,她的经纪人发中国人民发出致歉信(全文略)。主要是两点:
一,她是位有爱心的明星,有很多慈善活动。
二,对2007中国之行很满意,对引起中国人民愤怒的言行深感歉意。
这样一封通过经纪人之手的道歉声明,再次引发华人怒火,5月29日她的广告合作商“迪奥”发布正式声明,中止与她合作,好莱坞《人鱼帝国》也弃用莎朗.斯通。
6月5日,在巨大商业利益压力下,她才自己发布道歉声明,以毫无诚意的“悲伤”反复为报应说开脱。
西方涉事人(明星)的道歉特点:
一,使用责任最小化策略,直接道歉和间接道歉并用,在最大程度上保全个人或公司利益,使利益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诚意不足,刻意回避责任,以免使当事人处于不利地位。
切尔西也是这套路,其实,莎朗.斯通也罢,巴西球员肯尼迪也好,他们都不是因为对错误的认知而道歉,而是对因此给自己带的损失而发表声明,以此脱身。
如果中国人因此去责怪自己同胞反应过敏,扮清高状,恰恰完美展现了“自取其辱”这句成语。
不是中国人今天对辱华言论有多么过敏,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有许多人处于麻木状态。
甚至因为不符合某些人长年宣传的外国人高尚文明形像,而令他们为自己的宣传受挫感到沮丧和愤怒。
民国的反击
辱华是一个长期现象,早在民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不断反击西方人的这种行径。是否皈依洋教?在那时是西方人判断中国人是文明还是野蛮的标准。本质上这是一种精神屠杀,完全否定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价值。
宗教比较敏感,就不说了,说说文化方面的歧视。
1923年,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MPPDA)曾规定:“不得以不友好的手法来表现别国的宗教,历史,制度,名人,大事。”
也就是说,美国并非不知道侮辱它国的非道德性,侮辱人怎么会不知道呢?今天还有中国人用“大大咧咧,口无遮拦”来为西方人开脱,动辄文化差异,真是奇葩。
好莱坞这种规定只针对西欧国家,中国并不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连续发生了辱华电影事件。那时候中国人怎么做呢?
当时主要有四部影片引发全国抗议,分别是《上海快车》《袁将军的苦恼》《糊涂将军》和赛金花的《大地》。
因篇幅关系,就以前两部来说,《上海快车》1932年由好莱坞派拉蒙公司出品,冯.斯登堡导演,华裔明星黄柳霜(角色华人妓女)和德裔明星黛德丽(角色白人妓女)主演。
故事简述:一列从北平开往上海的火车,路遇劫匪,邪恶的中国军阀不仅想霸占白人妓女,居然还扣押了英国军医,而华人妓女最终杀死将军,解救了白人。
这种故事并不新鲜,在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油画和影片中常常出现,正邪分明,只有背叛本族,归顺白人的印第安女人或中国女人才能得到认可。
1932年,《上海快车》获得第5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三月登陆欧洲公映,到了中国后,引发了中国人的愤怒。
此片极尽攻击之能事,华人野蛮残酷,无耻下流,白人高尚文明,怜香惜玉。黄柳霜因为扮演华人妓女,被媒体斥为汉奸。
在德国公映时,中国留德学生看后无不余愤难消,强烈要求销毁这部辱华影片。
这部电影恰好迎合了日本人对中国人污蔑,“一盘散沙”“无组织”。
在群情激愤之下,南京内政部和教育部通过外交部向美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销毁《上海快车》所有挎贝,期限十天。
派拉蒙公司无动于衷,十天后,国民党电影检查委员会下令:
一,停止派拉蒙公司影片进入中国市场。
二,收回准演执照。
这是辱华电影在中国第一次被打击,派拉蒙通过舆论工具上海的《大美晚报》指责中国政府多管闲事,干涉艺术。
6月24日,派拉蒙公司请出美国驻南京总领事贝克,以艺术角度为《上海快车》辩解。
这样,《上海快车》演变成了中美之间的外交事件,最后,南京让步,又给了派拉蒙两个月时间收回挎贝,最终不了了之。连强烈要求删除的对白“这是一个时间和生命都没有意义的国度”最低要求也没有达到。
1933年,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袁将军的苦茶》将在中国上映,这部辱华影片,再度升级为中美国外交事件。
影片讲的是中国军阀爱上了白人女性,将其软禁在宫中,最后白种女人爱上了袁将军,但袁却自杀,结束了这段跨种族这恋。
这部影片很意思,在白人世界中也是骂声一片,因为白人无法接受一个有身份,可爱的,美貌的白种女人居然会跟黄种男人相爱,更恶心的是她还被中国人亲了额头。
他们的观念中,只有中国女人顺从白种男人才是合乎常理的事情。
同时,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也指出这是一部比《上海快车》更恶毒的辱华影片,处处充斥着辱华场景。中方要求上映时由中国电检委员会修改。
哥伦比亚公司置之不理,中方指出将对哥伦比亚公司影片实行禁演令。
最终这事闹到美国国务卿威廉.菲利浦这里,国务卿说中国没有权力去压制美国影片在国外的司法权。
这次南京硬了一些,一下子叫停五部哥伦比亚公司影片,在经济损失面前,哥伦比亚公司发出道歉信,并同意删除辱华台词和镜头。
然后, 新加坡,古巴,美国,菲律宾华人也集体抵制该片,哥伦比亚不得不又将海外版中的辱华场景删除。
这两件事后,辱华影片还是屡禁不绝,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结盟后,才消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再度爆发。
这种影片到今天也没有变过味道,还有媒体,电视等等载体,这是一种文化洗脑,像巴西球员在切尔西踢球赚钱,他对中国的恶意来自哪里?就是在歧视文化熏陶下而形成。
一,凡是中国人的形象一定是落后,愚昧,邪恶的。
二,凡是西方人的形象一定是文明,富裕,健康的。
在这个时代,话语权可以看作是国家主权一部分,别人霸权越大,自己主权就会被弱化。争夺话语权不像真刀真枪的战争,它更为复杂。
像切尔西这件事,我们完全可以做出反击:
一,在一年或N年时间内,切尔西队从中国媒体,网络上消失。
二,停止与切尔西队一切交流。
所谓道歉,其实有跟没有差不多,玩的尽是文字游戏,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你不让全世界知道你不容冒犯,全世界就觉得你好欺负。否则,你无法解释一个巴西踢球的鸟人,怎么会在来华捞金时,攻击全中国人?
也许切尔西球迷不开心,但无论是哪队球迷,首先你是一个中国人。
从民国历史看,西方辱华问题上,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对中国人来说,无关谁的政治立场,这是对全中国人的羞辱,麻木和忍让只会令野蛮人变本加厉。
我是国际米兰十几年的球迷,但如果国际米兰发生这种事,我一辈子也不想再见到它。
因为我首先是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