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被统一”焦虑症
凡紧盯台湾政局、关注两岸关系的学者都对岛内“大选”极为重视。因为“大选”是4年一度台湾最大的政治,是台湾社会综合体系内在与外在的风向标,是影响选后两岸关系走向的晴雨表、测温仪。
喧嚣一时的岛内“二合一”选举尘埃落定后,笔者冷静思考了许久。有一组权威的民调资料引起笔者的高度关注。2015年年末在回答台湾“中央研究院”所设计的“预期未来统独走向”的选题时,有高达49.7%岛内民众预期“台湾会被中国统一”;预估台湾未来可以继续“维持现状”只有14.4%。这组资料的重要性在于与原来的资料相差极大。在马英九的第一任期,乃至第二任期的大半阶段,民调资料一再表明,主张“维持现状”的民众一般总在80%左右。如今支持“维持现状”人数一下缩减了65%以上。这些民众一改原先的政治立场,不再认同“维持现状”有可能,有必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民众(主要是中间选民),为了表达不顺从、不支持,甚至反抗、抗拒“被统一”的立场,最终将手中选票投给了蔡英文,使她“躺着选”也大获全胜。还有一部分(主要是浅蓝选民)则不投票或投废票,消极对抗“被统一”。
近8年来惯于激烈“打马”、“反中”的民进党,没有任何改革,没有任何改变,没有任何进步,只因许多选民反感、恐惧“被统一”,而轻易获得大量廉价筹码。站在这个视角来分析选情,这次“大选”民进党大胜,不是台湾民众认同民进党的政治立场、纲领,唾弃分裂的国民党阵营多年的经济政策、大陆政策,也不是台湾选民集体失智,为了虚幻的政治理念和目标可以不顾一切铤而走险,而是岛内民众苦于为寻找所谓的台湾的出路而做出的一次集体选择、自我抉择。票投蔡英文,是对似乎不可逆转的台湾“被统一”的宿命的集体叛逆与挑战。既然蔡英文是温和、坚定的“分裂主义者”,放心让她与大陆周旋,她既不会全盘投靠大陆,也不会颠覆两岸大局,在不触犯大陆红线的前提下,期盼这种周旋或许可为台湾寻得一条新路,求得一线生机。
当今台湾的出路何在
当今台湾的出路究竟何在?笔者相信这是近年来每一个理性的台湾选民昼思夜想的最重大问题。台湾的出路,攸关岛内每一个家族、家庭、个人的出路,就凭这一点,将其列为台湾的第一大核心问题,一点不为过。台湾好,家族、家庭、个人都会好;台湾不好,家族、家庭、个人皆不会好,这是一个最简单、最朴实、最明确不过的道理。也正因为台湾的出路是对台研究的最重大的课题之一,两岸学术界对于这个重大课题至今仍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而细细梳理众说纷纭的各种看法,比较趋同的观点认为,当今台湾的出路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出路,由蔡英文挂帅,民进党全党死挺“台独党纲”,死心塌地地走“台独”绝路。
第二条出路,实践蔡英文选前、选中、选后的一再誓言,维持两岸现状,不主动挑衅,不发生意外。
第三条出路,两岸统一。有关统一,有两种不同的出路,一种是积极进取形态的“和平统一”;另一种是消极抵御形态的“被统一”。
对于第一条出路,自称“台湾之子”的陈水扁的自白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台独”是假的啦,不可能就是不可能。死硬的“台独”分子的坦陈自我否认,充分说明这绝对是一个无法成立的假议题、伪命题。
对于第二条出路,其实是“二合一”溃败的国民党近8年来一直坚持的两岸政策。这里说的“维持现状”,是指台海两岸长期处于“不战不和不独不统”的现状,是一种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说法的胶着状态。从台湾的立场看“维持现状”,实质为的是“以拖待变”。结果这个“变”,不是“台独”势力期盼的大陆的全面崩溃,而是两岸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巨大、越悬殊。就拿GDP来说,1996年大陆是台湾的2.8倍,2015年已拉大到22倍。而随着大陆快速崛起,这种差距理应会越来越大。古今中外对立方的“维持现状”,都是基于互相之间综合实力的基本平衡。当一方的综合实力大大超过另一方时,再要强行“维持现状”,那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了。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维持现状”,只是在一定的时态、环境下相对的平衡,是一种暂时平衡之计,而决非长久之计。事实上台湾的现状已经在“变”,而这种“变”是由岛内的主流民意来主导、驱使、驾驭。
对于第三条出路,不管是积极进取形态的“和平统一”,还是消极抵御形态的“被统一”,都必须经历“和平发展”的历史阶段。从积极进取形态的“和平统一”来看,“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超越发展阶段,急于以“和平统一”的总要求取代“和平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也不能安于现状,消极等待,忘却了“和平统一”的使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基础、前提,“和平统一”是目的、归宿。两者如同一辆车上的轮子缺一不可。要以和平作为统一手段,以互相不吃掉对方为统一模式,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两岸都能接受的可行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马英九当局从执政之日起,就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及“三不主义”(即“不统不独不武”)来处理两岸关系。和平是两岸民众所渴望、所追求、所捍卫,当然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但偏安海岛的国民党当局却仅愿意“和平发展”,对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平统一”压根儿只字不提。如此一来,“和平统一”这个统一理论的核心名词被打入冷宫,渐渐被遗忘。废止、摒弃“和平统一”的“和平发展”所形成的新常态,是极其危险的。大陆方面若忌讲统一、回避统一,接着可能就不敢再讲统一,最后会让“统一”这个概念在两岸互动中彻底消失。
而回避了国家统一这个核心问题,从表面看两岸关系得到改善,但会让中国和平统一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远,两岸事实分裂的现状将会凝固化、长期化,甚至永久化。在未来两岸关系互动中,大陆再要重提统一,台湾方面不但不接受,还会将责任推给大陆,指责是大陆方面破坏现状,破坏“和平发展”。对此令人不能不深思、反省。由此才会有2014年9月26日的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习近平觉得完全有必要再次重申、再次强调、再次警醒两岸民众,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实现统一的最佳方式;“和平发展”是通向统一的正确道路;“台独”分裂势力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习的这一讲话也表明,“和平发展”绝无可能一蹴而就,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大陆推动“和平发展”是坚持不懈、认真负责的。
谈到消极抵御形态的“被统一”,民调显示有近50%民众预期台湾终究会被大陆统一。这显示现阶段的多数台湾民众,对时局发展观察得相当清楚。半数受访者都认清楚了“台湾被中国统一”的趋势终将不可避免,这应该是当下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被统一”,其实质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是从心眼里不想统一,害怕统一,在日益增大的害怕心理的压力之下,从不知其所以然,到不知如何处置。无奈之下,能拖则拖,能缓则缓。既然蔡英文也口口声声要“维持现状”,就暂且不管她究竟要维持的是什么现状,先给她“完全执政”的“表演空间”。
针对焦虑“被统一”的因应之道
当下整个台湾社会弥漫着极度的失败主义、虚无主义、悲观及焦虑情绪。由于许多岛内企业家、劳工、民众对台湾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悲观主义、焦虑不安情绪越来越浓,而面对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两者反差之大,常使他们更多的是无法理解,当然也就无法认可,无法接受,而这种认同混乱、思想混乱,所造成的民粹主义盛行与泛滥,恰恰是至今民进党最为需要、最求之不得的民意基础。在民进党不断鼓噪下,“被统一”的种种焦虑在当今的台湾社会不但客观存在,还在不断扩散发酵。欲逐步消除这种焦虑,必须从根基着手,以大陆发展的软实力、中华文明的软文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地温润、安抚对方浮躁之心。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台湾民众的焦虑、迷茫、不安,以同胞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来熨抚其难以自控的躁动情绪。其次,才会产生足够的信心与耐心,为其正本清源,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这项工作,重点可从青年群体与网路交流这两方面着手进行。
一、台湾年轻族群作为一个世代群体,势必将成为未来影响乃至主导台湾政局走向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关注当下这一群体的政治价值取向和动向,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前国民党“立委”邱毅常说,“一个台湾,两种年轻人”。一种是盘踞在网络上的“酸民”;一种是务实向上的年轻人。后者被称为“沉默的多数”。他们不乐意也无意愿在网络上发声或与不同意见者争吵,在公共媒体呈现弱势,常被人误解。
要想做好这些在现今岛内青年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沉默的青年”的工作,大陆各级各阶层的青年组织可敞开大门,大力开展两岸青年各项交流活动,大胆请进来、走出去。以往请台湾青年来大陆参访,重在参观各项重大工程建设专案、新时代的科技成果等,这些属于硬实力,当然值得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更多展现大陆的软实力,如政协、人大的提案协商,委员、代表的各项视察等,以及民风民俗的传承、志愿者活动等。台湾青年通过多次来大陆交流,便可发现大陆青年思维活跃,并不是原先想像的僵硬的铁板一块。
二、网络是两岸青年交流的工具。我们必须倾注更多的精力,充分利用网络,并进一步引导、管理好网络。在台湾年轻族群活跃度及参与度最高的大型论坛如PTT等,在特定议题上展现出的群体倾向性,具有一定代表性及指标意义。在PTT上,时常会看到不少“乡民”(网友)对特定议题进讨论,而从讨论中,可以嗅到浓浓的“反马抗陆”火药味。比如对国民党当局的某些政策进行冷嘲热讽,对赴台旅游陆客进行吐槽挖苦等。这些特定议题持续发酵,最终引发广泛关注。难道这一切全然是“乡民”自发设定并讨论的吗?当然不是。绿营旗下有大批“婉君”(网军),在台前幕后充当着影舞者及推手角色。他们不时将特定政党及政治人物的意图,以第三者的身份植入到网络议题炒作之中,从而影响台湾年轻线民的认知及取向。对于民进党的这些所作所为,我们必须高度警觉。
针对这种情况,大陆汲取以往的教训,针锋相对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比如1月16日台湾“大选”刚结束,次日凌晨6点不到,中国台湾网就以网友“诤言”的名义,采用两岸民众最爱看的“懒人包”形式,针对读者最应瞭解的四大问题,发了一组文章,简明扼要、针对性极强地予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解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在网络上短平快的“懒人包”值得提倡。为此建议,为做好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工作,今后两岸一发生重大事件,都应在第一时间及时、快速、全媒体地做出必要的反应。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类同与“扣扳机式”的“周子瑜事件”的恶劣影响。
要引导台湾青年逐步认同、瞭解真实的大陆,网络交流可以先行一步,力求做到“庶民化、年轻化、好友化”。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两岸青年积极参与,而大可不必担心两岸网友会恶质对峙对立,反倒是通过这种网络行动,能使台湾网友更加直接认识大陆及大陆网络世界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