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消息,12月15日上午从叶正大将军亲友处获悉,叶挺将军之子、原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叶正大中将,因病于12月14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叶正大同志是我军早期薯名的铁军战将叶挺同志的长子,也是我国第一批派赴苏联学习航空科技的专家之一,毕业于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归国后,他曾在我国最旱的飞机制造工厂沈飞工作,曾担任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副主任,并参与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制造的喷气式军用飞机和歼教-1型飞机的设计工作,后来又多年从事我国国产军用飞机的设计和领导工作,为我国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军事专家告诉记者,中国国防技术近年来发展如此之快的秘诀,一方面是国家持续不断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拥有一大批世界级技术专家,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真正脊梁,今天就来说当今中国最新锐三大国宝级人物。
一、杨伟院士——歼20战机总师 未来中国第六代战机和高性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总构架师
航空工业是战略性产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 。立足于自主研发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定位。武器装备的领先属性和竞争特征,决定了竞争对手对我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只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中国航空武器发展,自己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到本世纪初起,进入到型号发展的高速发展阶段,一批如歼-11、歼-10、歼-15和枭龙等新型飞机陆续上马型号,这其中作为中国最年轻的战斗机设计师——杨伟先后成为歼10双座、歼10A、歼10C、歼10B、枭龙双座、歼20和枭龙战斗机等七个型号战机总师,据悉,杨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与飞行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杨伟先生22岁研究生毕业,34岁晋升为研究员,是我国新一代歼击机电传飞控系统的开拓者。
在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适应现代作战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歼击机研制中,他成功地主持开发了先进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研制出一流的飞控系统地面综合试验设施和可移动式飞控系统机上综合试验设施,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从零——进入该领域世界先进行列。目前,他正全力推进我国下一代航天航空飞行器平台、先进空天飞行器和第六代战斗机总体设计预先研制工作,作为7型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杨伟于今年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据悉,杨伟同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管理创新一等奖1项,以及国防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3项。
二、马伟明院士——让中国全电推进技术领先世界 电磁弹射器和无轴推进成为超越式发展的代表作
领先就领先美国,这是大名鼎鼎的马伟明院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的一句名言,由马伟明带领的我国海军技术团队在海军综合全电推进技术上获得巨大技术突破,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可实现全舰能量的综合利用,被誉为是舰船动力的第三次革命。在此之前,我国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与国外相比,在工程化应用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在综合电力技术方面领先的是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综合电力技术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联合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开展综合电力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了我国一代半舰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技术关键技术验证试验,取得了突破,为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已经应用于新一代054B、055A等作战舰艇上,这里是马伟明院士的带领下获得的,另一方面,马伟明院士曾经自掏经费研制我国第一代电磁弹射器样机,在最近与703所研制的蒸汽弹射器的竞标试验中,电磁弹射器最终获胜,即将登上第二艘国产航母,也让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自行研制和使用电磁弹射器的国家。
右为潘建伟院士。
三、潘建伟院士——量子技术大突破让中国站上通讯技术革命的巅峰
中国最年轻的院士,科学奇才——潘建伟院士凭借其“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而成为中国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近年来,潘建伟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学方面的创新技术,并利用基于光纤和卫星的量子密钥分发成功实现量子保密通信,未来有望带来一个连接中国和世界各个角落的实用量子通信网络。 2016年1月8日,在中国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团队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过去20年,他带领团队在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的科研突破,屡屡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上发表,是毫无疑问的量子科学界“大牛”。《自然》杂志在报道潘建伟团队量子通信研究成果时写道:“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