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把显得晦气的"三菱MRJ"支线客机改名"SpaceJet",到收购航空名家庞巴迪公司的CRJ支线客机业务,日本三菱飞机公司明显已经展开了最后冲刺,打算在2020年预定交付MRJ支线客机的"大限"之前拼一把,打通日本通向大飞机研发制造的康庄大道。
但从现在来看,三菱MRJ支线客机的败局已经注定:修改设计和更名之后的MRJ支线客机预期价格水涨船高,几乎是竞争对手之一,中国商飞ARJ21支线客机销售价的两倍。
图为已经涂上"全日空"涂装的三菱MRJ支线客机原型机。
从目前情况来看,日本三菱MRJ支线客机的启动客户全日空要为首架量产机付出至少52亿日元(约合4200万美元)。
相比之下,三菱飞机在日本的主要竞争对手巴西航空工业(现被波音收购,改名波音巴西),其设计制造的E175支线客机日本销售价仅为35亿日元,三菱MRJ支线客机要比它贵出近一半;而中国商飞的ARJ21支线客机价格还要更低,对国内销售时甚至只有三菱MRJ支线客机的一半。
而从性能指标的角度来看,这三者目前都是90座支线客机,市场定位基本相仿,可日本三菱MRJ支线客机就是要"贵人一等",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图为试航北京新机场的ARJ21支线客机,该机已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长久以来,日本汽车在西方市场都一直扮演着"物美价廉"的有力竞争角色,地位几乎不可动摇。不过,同样的事对于日本大飞机来说已经是可望不可及:价格高昂的三菱MRJ支线客机不仅没有做到物美价廉,更连"一分钱一分货"都根本做不到——MRJ支线客机现阶段还不具备恶劣能见度下仪器自动着陆的能力,而这已经是各型支线客机、甚至是小型商务机的标配功能。
图为日本富士梦想航空选用的巴航E175支线客机。
事实上,三菱MRJ支线客机的弱点远不止如此而已:根据接触过三菱MRJ支线客机的美国联邦航空局试飞员表示,相比起其它新一代喷气式支线客机,由于翼面气动设计上的不成熟,三菱MRJ的最大巡航速度、最大巡航高度都要略输一筹,降落时的可操纵性也不太行。
而巡航速度略慢,则意味着MRJ支线客机的经济性不靠谱;最大巡航高度太低意味着无法躲开乱流,运营航班舒适性也就无法保证;在条件简陋的支线机场上,降落性能缺陷更是足以致命的短板。
图为三菱MRJ支线客机原型机的客舱,完成度仍很低。
总而言之,至少从现在的表现来看,三菱MRJ支线客机并没有做到对得起自己的高昂价格,更反而比其它竞争对手还要矮上一头。
当然,如果要从所谓支持国产的大义来看,日本各家航空企业仍旧"有义务"用订单大力支持三菱MRJ支线客机,但问题在于三菱飞机公司无论给客机改名也好,请"洋教头"来帮忙把脉也罢,在距离2020年不过半年的现在,三菱MRJ支线客机仍旧达不到量产交付的成熟阶段。
图为日本战后研发的YS-11支线客机,事故率曾高居世界榜首。
在四十年前,日本航空业界的第一次大飞机尝试以"日本政府、制造企业和航空公司"三方互相扯皮的囚徒困境告终。但任谁也没想到,这一幕在40年后再度重演——眼下三菱MRJ支线客机再一次举步维艰,而日本政府和航空公司都不打算伸出援手。长此以往,"又贵又烂"的三菱MRJ支线客机还未上场便已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