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0年来,高射速的转膛炮和可以快速指向目标的箱式导弹的结合,几乎成了全球水面主力舰末端近距离防空的标准配置形式。大多数主力驱护舰,都是一台转膛速射炮再加一部箱式发射的近防导弹。而近程防空要求标准最高的正规航母和4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则是左右两舷的双备份,也就是2台转膛炮再加2部导弹发射箱的配置。超级大国海军这方面是在舰体的主炮之后,也就是驾驶台之前,在副炮位或者半高平台上,设置一部密集阵,然后后半舰身上是一台海拉姆近防导弹。而新兴大国海军,往往在前副炮平台上是一部1130万发炮,后面的机库顶上 ,防空视线比较开阔的区域是一部18连装甚至是24连装的FL3000。这里面FL3000的综合性能和海拉姆非常接近,或者说射程还略微领先。都有在8到,
10公里的距离上,5米以下的飞行高度上,拦截来袭的掠海反舰导弹的能力,而且对超音速导弹的拦截能力非常突出。而1130万发炮的极限射速是高过西方密集阵系统的,1130的最高射速实际可以超过每分钟1万发;而密集阵基本的极限射速是每分钟8000发以下。不过可以笼统地都叫做万发炮。说到这里,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就有一个技术上的问题。也就是如果单纯看未来海战的对掠海反舰导弹的拦截能力。不论是1130还是密集阵,都是无法和FL3000和海拉姆直接对比的。毕竟从射程上来说,导弹在来袭目标距离十几公里时就可以发射,让来袭目标和本方的拦截导弹在8到10公里的距离上进行第一次迎头拦截,而如果第一次拦截不成功,还可以有另外的2次再发射再拦截的机会。而实际上对FL3000来说。
对一个掠海来袭的目标同时发射2枚拦截导弹,那么命中目标的概率已经在90%左右,如果先后分为2个波次发射3枚导弹。那么基本可以确保拦截成功。这样一个发射箱装填24枚导弹。那么可以至少拦截下8个来袭目标。导弹系统的最大好处和电脑一样,可以同时处理来自几个完全不同方向和高度目标。而万发炮原则上在同一时刻内,只能同时瞄准拦截1个目标,只能在确保第1个目标拦截成功后,才能再转向第2个目标开始射击。万发炮和密集阵虽然理论上的最大射程是5公里,但是实际上交战距离都在3公里之内。留下的拦截时间窗口非常的短暂。而就算是1130可以灵活地转换射击目标,但是总存弹量也不允许。实际最大存弹量基本都在2000发之下,也就是理论上最多可以拦截3个目标,实际上作战中可以拦截下2枚来袭导弹就是奇迹了。
万发炮拦截目标少,射程又近。那么为何主力舰不把前后都改成2台拦截导弹箱。而大部分仍然保留前炮后箱的格局呢?导弹箱和万发炮其实是近防中的再细分的2个层次。导弹拦截3公里以外到10公里的区域;而万发炮做3公里之内的最后一搏。另外一点,导弹最低的拦截高度有上限。基本是在水面2米以上。而万发炮甚至可以打水面漂浮的目标。可以反漂雷和小艇。这是导弹做不到的。因此同时保留速射炮和导弹箱的配置模式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