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中国周边隐身战机猛增500架,巅峰对决,歼20对F22谁能赢?
2019-09-07 06:35:04



中国周边隐身战机猛增500架,巅峰对决,歼20对F22谁能赢?
美太平洋空军司令查尔斯·布朗(Charles Brown)称,到2025年,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和盟友的F-35数量将超过220架。
按照目前的趋势,本世纪20年代中期,约有超过500架隐形战机云集东北亚。相比美国准备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部署的超过220架F-35战机(包括日韩采购的该型战机),中国开始实战部署总数超过200架的歼-20隐形战机,而俄罗斯自主开发的苏-57战机也将陆续服役,并在2028年前完成76架的部署计划。
全球隐身战斗机的猛增,世界已进入隐身战斗机的时代,这是确定无疑的了。那么,隐身战斗机之间的对抗也就不可避免。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歼20(未来还有歼31鹘鹰)与F22还有F35之间的搏斗谁能赢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确很现实,不可回避。
总有人说,四代机应该在中远距离消灭敌机,不应该进入近距离格斗。这话听起来更有道理,但实际战斗中真的可行吗?
比如,在典型的局部突发武装冲突中,中美各两架隐身战机(歼20对F22)交战,谁能在中远距离发现、锁定、跟踪,直至击落对方?
中远距离歼20占优(技术分析晦涩难懂,读者需要耐心读完)
一些专家认为很难在中远距离击落敌机。首先,远距离完全不靠谱,因为他们即使能在100公里发现对方,也无法有效锁定和跟踪对方,等到能识别、锁定了已经到了70公里以内的中距范围。
中距离互相发射的导弹又有多高命中率呢?歼20、F22发现自己被导弹攻击,就施放电子干扰,他们都有很小的RCS ,都有很强的电子干扰能力,这导弹要不打飞真的很难。
互相规避这轮攻击后,其实就到了近距离空战的范围,双方都有可能对对方发射AIM9X 、PL10E格斗导弹。若坚持不用格斗弹,其中一方抢得先机发射第二轮中距弹,另一方必然全力以电子干扰+超机动躲避,中距弹有限的机动性和抗干扰如何能应付得了?
最后,还是得近距空战解决。




中距弹的过载一直低于同代的格斗弹,格斗弹尚且命中率不高,何况中距弹?中距弹的雷达引导头抗无线电波的干扰能力不强,四代机又恰恰长于机动性、隐身和电子干扰。
那么假如中距弹装上有源相控阵雷达呢?
有专家认为,中距空空弹装相控阵导引头的说法需谨慎看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AESA消耗的电力远高于机扫PD雷达,空间有限的空空弹既装不了太大的阵列,也带不了太大的电池,能否实用化还真不好说。
但是,以上只是一部分专家的解析,有专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认为中距弹制导原理和命中概率上不输格斗弹。
比如所谓的中远程空空导弹在机动性、敏捷性、高过载上不如格斗弹,这根本是个伪命题。
这些专家认为,中距弹的过载低于同代格斗弹的根本原因是不需要高过格斗弹的高G!
(什么叫高G?就是高速度的加速度,实在难理解,你就回忆一下,你开车过急弯的外甩感觉,或者急加速猛踩油门的推背感,当然,比起战斗机的加速度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只说身体的感觉类似)。
中距弹以雷达制导为主、格斗弹是红外制导的天下,两者对导弹设计的根本区别的在于中距弹的雷达导引头可以提供目标运动的三维信息,因而可以采用过载曲线更加平稳的比例导引法;而红外导引头由于不能提供距离信息,因而只能采取瞄准线法导引;导引律的差别决定了在对抗同等过载的机动目标时采用比例导引法的导弹比采用瞄准线法的导弹极限过载低。
导引律的不同才是雷达制导导弹普遍比同代格斗弹过载上限低10G左右的根本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雷达制导导弹用35G的过载就能持续跟踪红外弹需要45G才能跟住的目标。




论中距拦截,假设双方都打开雷达的情况下,比的是谁的雷达更早发现对方,谁的中距弹最优。根据双方雷达的水平。一般基本是双方超视距发现对方已经是70公里以内了,中距弹只发射一次,谁快些谁慢些区别不大,双方都能在50公里以前向对方发射中距弹,然后双方都要机动规避或干扰,一般认为歼20的霹雳15中距弹具有后发优势,不会差于对方的不死鸟或流星一类的。
但是,中远距离接战,超音速机动能力很重要,对于中距弹的射程以及取得发射时机还是很重要的,速度更快、超音速机动能力更强一方,更容易取得交战与否的决定权。
这里要解析一下什么是超音速机动,一般而言,飞机超音速后机翼的各个舵面气动效率大幅度下降(说白了就是不太管事了),必须要靠发动机的矢量推力变化进行机动。歼20是轴对称全向矢量喷管,F22是二元矢量喷管,F22的二元矢量喷管只能上下动,歼20可以360度全向动,在超音速机动上F22显然不如歼20。
近距格斗歼20仍然占优
然后就是进入50公里以内了,基本上平衍光标就能显示目标并追踪,那就看谁先短距弹开火了,霹雳10自用版是射程是25公里+,响尾蛇9X是15公里。
别小看这个差距,霹雳10可是全向型,几乎无法摆脱逃匿,双方都规避掉中距弹后,进入30公里范围内,歼20先发制人,F22只能看着对方把短距弹发过来,你还在干等待,因为此时响尾蛇9X尚不具备发射条件,霹雳10一旦发射,F22唯一且只能疲于机动摆脱,从而无法自然从容锁定对方。歼20基本一枚就达到战术目的,如果是2枚的话,F22至少已经被命中一枚!
如果双方在中远距离谁也没有发现谁,进入30公里内,歼20的EOTS和EODAS在主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发现F22,侧弹仓就先行翻出霹雳10格斗弹,先行充电,导引头先行瞄准F22。而F22发现歼20时才能打开侧弹仓,F22的AIM9X格斗弹没有射前充电和导引头接受目标信号瞄准的时间,电光石火的瞬间已经无法摆脱霹雳10的攻击,被击中也是大概率。
如果形象的比喻,就像美国西部片里决斗的枪手,一个(歼20)已经将枪拔出来瞄准了对方,另外一个(F22)枪还在枪套里,输赢已经没有悬念。
以上说了歼20在中远距离和近距格斗上将占有优势的具体分析。
当然,反对的说法也有。
比如:
4代机间的空战不可能是狗斗,新型雷达+IRST起码能保证40KM的发现距离,这个距离够打2枚中距弹了,就算中距弹对付隐身机的效能比较低下也不可能被无视,大间隔射出的2枚中距弹就算打不中也足够把对手打入低能量绝境,此时再补1颗红外弹就能做到一槌定音。
理论上的四倍也不靠谱,因为导弹只能在部分条件下达到最大过载,刚刚完成一个30G 的机动紧接着做下一个30G 的机动,剩余的能量就不足以支撑导弹完成第三个30G 的机动了。四代机却可以以超音速连续做6G 机动,或连续以亚音速做8G 机动。
面对目标连续的,不可预知的机动,比例引导法也不好用。你刚根据目标的第一个机动算出攻击弹道,目标又做了一个反向机动,导弹又要花时间结算弹道,进入新的攻击航线。
更有甚者认为歼20抵不过F22:


现在的歼20也就三代半的战斗力
歼20比F22有优势的地方无非就是雷达大,看得比F22远不了多少,但歼20有鸭翼和腹鳍等破坏隐身的设计,对F22来说,歼20不隐身,F22老远就看见了歼20。至于歼20上那套EODAS那东西,只起到预警作用,根本就做不到火控,连美国F35上的那套EODAS也做不到火控。EODAS这东西容易受云雾影响。F35上有火控功能的是机头下方的EOTS,那玩意有视野限制,主要用来对地攻击,不主要用来空战。
F22首先发现歼20,首先攻击。歼20上EODAS提早发现来袭中距弹,能不能摆脱中距弹攻击,看运气。即使摆脱中距弹攻击,F22抵近,歼20的机动性差,目前没有超过三代机的表现,在近距离战斗上打不过F22。歼20想逃跑,由于发动机原因,跑也跑不过F22
以上说法就是有点怄气的说法了,在有些人看来,美国是不可战胜的,所以特地将歼20的优点和优势说成劣势,这样的说法不但不能实事求是还有谎言在里面。
首先,歼20的隐身性能不输F22。
第2, F22没有EODAS这样先进的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和EOTS光电跟踪瞄准系统。两者都是光电探测系统,F22由于研发时间太早没有装备这两种先进光电系统,怎么反倒成了歼20的劣势?


第三,歼20的发动机是涡扇15,推力已经不输F22的F119发动机,说发动机不如F22也是一种鸵鸟做法,视而不见,刻意回避。
那么,到底歼20和F22谁能战胜谁?
有网友采取了投票的办法论证这个结果:
单选投票, 共有 186 人参与投票
1. 歼20干掉F22 39.25% (73)
2. F22干掉歼20 8.60% (16)
3. 互相干掉 2.69% (5)
4. 谁也难以干掉对方 49.46% (92)
这个投票人数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结果还算公平。
客观的说,歼20战胜F22绝对是大概率。后发优势主要是说技术上的,歼20研发毕竟比F22晚了20多年,这20多年科技进步飞跃,老的技术肯定不如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歼20设计思想是以战胜F22为目标的,瞄准的都是F22的弱点,比如隐身、航程、空空导弹制导方式、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和EOTS光电跟踪瞄准系统等等。
本文没有分析歼20与F35孰优孰劣,就说一句:歼20在隐身、速度、航程、机动性要超过F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