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可算是西方冷战“胜利”后,搞出的“国际合作”的最大成果之一。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牵头加上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既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还有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所谓联合建造。实际上国际空间站的主要技术来源是前苏联的大型空间站技术。而国际空间站最早的核心舱也是俄罗斯建造和发射。然后其他国家的舱段和设备才来搭积木。最终形成了一个通过桁架结构加强的比较复杂的多舱空间站。到目前,国际空间站的总吨位已经超过了500吨,成为一个长度超过80米,宽度超过110米的庞然大物。空间站上人类可无防护进入的密封加压总空间超过920立方米,相当于一个300平米别墅的内部空间体量;
比过去的任何载人空间站都大得多。国际空间站日常运行在近地点400公里,远地点409公里的近地近圆轨道上,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93分钟;轨道倾角51.64°。由于到2020年初,地球外围除了国际空间站外,已经没有任何其他的现役空间站,连小型空间站也没有。国际空间站就成了一个暂时的唯一到外太空还可以长时间居留的去处。国际空间站从1994年开始动工发射和组装,直到2006年才真正基本完成所有大件的建设。从2000年开始真正有人长期值守。因此一般把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年龄从2000年左右开始计算。当时规划的是使用15年。因此到2015年就已经算是到达了服役年限;到目前已经算是超期服役了。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任何装备超期服役必然出现严重老化的问题。国际空间站自然也不例外。实际上国际空间站所处的外太空近地轨道环境。
其实比在地面上还要严酷的多。第1,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在环绕地球的近地轨道上,每过93分钟就会重复一次暴露在太阳直晒的酷热和在地球阴影里的极寒。直晒时的温度接近200摄氏度;而在阴影区时外界温度又在零下150度以下。这种忽冷忽热的极端条件变化会引起材料膨胀和收缩,导致磨损和撕裂。第2,外太空有看不见的太阳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线,可以导致外壳材料的老化和对电子设备造成长期损伤。另外长期运行,被空间微小的流星体和太空垃圾碰撞的概率也会逐步积累。第3,长年累月的空间强辐射已经让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玻璃变黑,阻碍了阳光的进入,不时会有碎片掉下来。当年国际空间站刚刚建成时,其太阳能电池阵列能产生220千瓦的电力;目前已经只能正常出力180千瓦。而到2028年,估计最多只能剩下150千瓦的发电能力。第4,除了外壳系统的日益老化外,空间站内部的老化似乎更严重。
建造时配备的空间站主辅计算机还是1990到2000年的产品。到目前已经用了20年,软硬件都已经过时;计算机常年不停的运行,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内存已经被20年来的各种数据填满。但又不敢轻易的彻底更换,因为旧硬件可能根本运行不了容量巨大的新软件;如果强行更换导致彻底死机,那么整个空间站就立即失控了。第5,每一次的对接就是一次人工撞击,会松动空间站的整体结构。常年有人舱的人类活动和呼吸也加速了内部装饰和设备的老化。第6,最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人故意的破坏,在空间站个别舱室的墙壁上偷偷打孔导致漏气;只能用树脂临时封堵上。
一年40亿美元的综合花费,让NASA已经觉得不值;还不如用来探测火星项目。不过如果说要让国际空间站到2025年或者2028年就退役坠毁,恐怕也是NASA和大部分参与国接受不了的。现在航天飞机已经退役。再想建造一个同等规模的新空间站已经没有那么容易。而且谁谁家的新空间站就要发射组装。如果出现这个新空间站如日中天势头正旺。而国际空间站却黯然坠落的对比,恐怕超级大国和跟班们也受不了这种心理打击。因此不论国际空间站未来有多破多烂,也要至少“坚持”到2038年甚至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