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飞机隐身技术,说到底主要是对雷达探测波的隐身为主,然后兼顾红外频谱的隐身;而对纯视觉光学波段仅仅是稍微涉及。比如把隐身机外观喷涂成偏黑色或者黑灰色,一些机徽等显眼的部分也做特意的低调处理。这类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隐身飞机在白昼白光条件下的视觉发现概率与发现距离。相对于亮白色或者金属反光的外表,视觉发现距离都会降低那么1到2公里。而夜间则更容易视觉隐蔽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中。不过现在的做法无论怎么折腾,都无法避免所有的隐身战斗机或者隐身轰炸机,在白昼晴天条件下,距离5公里之内,只要视力正常的人仍然会看到并且可以目视跟踪。于是就有爱抬杠的人说:我能看到的飞机本质上不算隐身机。这种说法虽然可笑,但是也说明了一个现实中的技术困境。
也就是在白昼晴朗条件下,一旦空中相互距离接近到5公里之内,那么当今的所有隐身技术都会视觉失效。如果此时隐身的一方是机动能力比较差的轰炸机,而对手是灵巧的战斗机,那么在如此之近的距离上,所谓的隐身机肯定是要吃亏的。虽然这种现象在实战中要尽量的避免,但是在一些拦截场景中,仍然会有隐身机被非隐身机伴飞的可能。能伴飞自然就等于是近距离视觉识别跟踪成功;如果此时立即开火,所有的隐身机都赚不到什么便宜。而且即使在夜间,传统的大功率探照灯仍然可以视觉锁定和跟踪隐身机。因此也算是当今所有隐身技术在5公里之内的一个绝对的短板。人类的科技进步,包括军事技术的升级,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钻牛角尖的结果。既然当今的隐身技术,都存在,
5公里之内的视觉隐身短板;那么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20年之内,最终从技术上彻底实现把5公里之内也实现视觉化的绝对隐身?或者至少把目前对战斗机大小的视觉隐身距离,从5公里压缩到500米之内,那样也基本算实现了完全的视觉隐身。毕竟接近到500米之内才发现飞来的是一架战斗机,这个反应距离和反应时间只有1到2秒,这样也算是基本实现了视觉化的隐身了。当今对地面军事目标的完全视觉隐身,已经有一些相对靠谱的办法。比如用一些特殊的反光布,可以让被遮盖的目标直接与周边环境的背景同化,可做到就算是在几米之外,都无法目视发现被遮盖目标的效果。但是这种技术运用到战斗机或者轰炸机上就未必有效了。毕竟飞机是在空间不断移动的。另外也很难用某种材料,
图片
图片
彻底覆盖机身而与天空背景无限制的融合。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却提出另外一个思路,这就是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一架战机包括轰炸机,如果在浓密的云层中飞行,那几乎是无法立即视觉发现的。未来不断的在飞机周边人造出那么一团浓云,岂不是就达到了相对视觉隐身的效果?而现在战斗机与轰炸机在突破音速的瞬间,或者不断的大幅度机动时,机身周边都可以产生音爆云与负压云;这就为未来在飞机周边人造不间断的包裹云提供了思路。一旦技术成熟,那么未来看到有一片“五彩祥云”飞来的,可不一定是如意郎君,更有可能是飞来投弹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