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军两艘常规动力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展开夜间训练,各自完善全天候作战能力,令中国海军的实力不断增强。
两舰虽然都是夜训,但由于服役时间不同,所以训练进度也有很大不同,在科目上有所差异。刚服役一年的山东舰,主要训练的是夜间离码头、狭窄水道航行、海上搜救和战位损管等课目。
而辽宁舰则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完成了舰载机夜间起降,及完整夜间作战指挥,调度的全套训练,使得辽宁舰上多名歼-15舰载机飞行员获得了夜间上舰资质认证,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夜间起降技术的国家。
众所周知,在军用飞行领域内,舰载机起降属于顶尖难度,因此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也被认为是技术最好的飞行员,不但要有过人的技术,还要有超强的稳定的心里素质,否则要想在短促并不断摇晃的航母甲板上降落,稍有闪失便是机毁人亡,在白天视线良好的情况下尚且如此,如果是在夜间情况下,周围一片漆黑,舰载机飞行员要驾机稳稳的落在航母上,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然而战争总是伴随黑夜而来,对手不会因为能见度不好而放弃进攻,况且有黑夜的掩护,也是我方发动突袭的最佳时机。因此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掌握舰载机夜间起降技术,是中国海军航母实现全天候作战能力的关键性标志,从这一点上来说,辽宁舰已实现了真正的作战能力,它已成为一柄随时可参与战斗的海空利刃。
那么,夜间起降的难点在哪里呢?
首先就是糟糕的能见度。夜间光线昏暗,海天线混为一体,方向难以辨别,纵然是航空母舰这种庞然大物,也变得极难寻找,舰载机要想成功降落,首先必须要在漆黑一片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母舰。现代战机在借助卫星定位和导航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已不再是难事。
其次是要准确降落在航母甲板上,就需要降落引导人员和飞行员之间默契配合。引导人员通过夜视器材和雷达掌握舰载机进入降落航线的姿态和速度,使用灯光助降系统通知飞行员做出相应的调整。飞行员此时必须熟练的控制战机姿态和速度,按照降落引导员的指示和自己的经验,令舰载机始终保持在正确的下滑的姿态和速度。
可以说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是航母舰载机夜间降落最难,最紧张的时刻。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舰载机能否成功降落在航母甲板上,不但需要艺高人胆大的飞行员,也离不开航母上的相关人员和设备的辅助。在看似简单枯燥的背后,是整套作战指挥体系和大量后勤人员在共同发力,舰载机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归来。这种协作需要数千人一起努力,绝不是一般国家,一朝一夕所能培养出来的,所以拥有航母是一回事,但熟练运用,全天候使用航母则是另外一回事。辽宁舰舰载机飞行员获得夜间上舰资质,就已经说明,中国海军对航空母舰的掌握程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辽宁舰采用的是滑跃起飞方式,在起降难度上略低于弹射起飞。随着003型直通式平甲板航母建造进度的推进,中国海军有望在三年内,获得与美国海军相同的先进航母,届时,如何使用电磁弹射器和电磁拦阻装置,让舰载机顺利实现夜间起降,将会是一个新鲜而充满挑战的科目,战胜这道难关,中国海军才能真正实现对美国海军的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