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以前,只有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和航母,并没有两栖攻击舰这个舰型,两栖攻击舰可算是二战以后的新发明之一。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两栖攻击舰的性能也符合其名称,也就可以通过直升机快速垂直登陆。但是直升机的运力有限,就算到今天,能上舰的直升机,也很难外挂超过10吨的重型装备。目前舰载直升机一次性能挂载5吨以上的物资和装备已经算重型的舰载直升机。这个因素导致用直升机运输人员和装备垂直登陆虽然快速,但是却无法同时提供装甲甚至是坦克力量。于是就采取了泛水船坞舱,内部可以放置比较大的高速登陆艇,一艘快速登陆艇一次性至少可以运输一辆当时的主战坦克、三四辆装甲车或者偏轻型的突击炮。如果一艘两栖攻击舰可以出动这种高度登陆艇两到三艘,3到4艘两栖攻击舰就可以在一个方向,从海天线以下,
快速出动七八艘高速登陆艇,运输十几辆装甲车辆,包括坦克突击滩头。结合更多的直升飞机运输更多的突击步兵,这样就会突破大部分岛屿或者岸滩的防御工事而达到快速占领的目的。后来LCAC高性能气垫船和鱼鹰这些特殊装备的发明和推广,又进一步增强了两栖攻击舰的突击能力。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在二战后的60多年,有4万吨两栖攻击舰的国家只有超级大国。而超级大国海军却突然发现,他家在海外根本就没有需要两栖攻击的海外领地。因为就算冷战高峰年代,强大的苏联海军也从来没有表现出突击登陆北美大陆或者任何海外领地的战略意图。既然自己的海外岛屿和领地根本不需要两栖登陆突击,那么只有有两栖突击他国的海滩和岛屿了。不过这同样是一个悖论,因为沿海弱国或者小岛国家的海滩根本不用两栖突击,超级大国军方的直升机直接降落到对方的屋顶上都不会有多大的抵抗。
比如最近30年,超级大国海军陆战队用LCAC进行过的唯一一次在海外海滩上的抢滩登陆“实战”,居然就是在索马里的海滩。结果没有想象中的炮弹在周边猛烈爆炸,也没有从海滩周边高地上不断发射来的机枪子弹。迎接两栖登陆装甲车的,居然是大批记者拍照的长枪短炮。一场登陆作战完全成了公开的作秀。当然后来的黑鹰坠落,是另外一个场景了。而对中等以上强国,单纯的两栖登陆基本就是去送菜。会被对方的反登陆力量直接歼灭在滩头。真正要登陆成功,必须要正宗的航母舰队或者附近的固定基地支持。不过超级大国的海军陆战队为了维持自家作为独立军种的目的,总幻想彻底脱离正宗的航母舰队自行其是。于是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这就是越来越强调F35B这种短垂战机的上舰。但是战斗机的上舰,必然大大削弱专业用于两栖登陆的旋翼机和LCAC的携带能力。比如从黄蜂级两攻开始,泛水船坞舱不但没有放大,反倒大大缩小。
只能搭载2台LCAC。到了美国级的前两艘,甚至直接取消了船坞舱,完全成了一种中型航母,但是航速又明显太慢,最终成了两头不靠的奇葩舰型。也许感觉两栖泛水登陆能力毕竟不能算是鸡肋。目前除了LCAC之外还没有任何其他的运输能力可以让50吨以上的主战坦克抢滩登陆,于是又在第3艘美国级上恢复了船坞舱。实际上也是看到另外一家可以携带LCAC的大舰越来越多。毕竟能够装备LCAC的海军全球就这两家,比有洲际导弹的国家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