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B21首飞是真是假?为何明显看到一条牵引线?
2023-11-14 23:18:51



所谓的新式战略隐身轰炸机B21的公开首飞已经过去了几十个小时,但是外界对这次首飞的各种质疑声音并没有很快消失。最主要的质疑基本有两点:第一就是B21升空后体显现出来的完整外形,可以说是毫无新意。对比其前辈B2,两者的首飞相差了20多年,结果B21的气动没有任何进步,反倒是倒退的十分明显。B21对比B2一眼就可以发现,其后缘的襟副翼直接少了左右各一组。这样就代表其气动操纵性不是有提高而是进一步下降。有人说外形更简单可以实现更高的隐身效果,这基本上都算是脑补。主要原因在于大型飞翼体的雷达隐身效果,与气动飞行体的后边缘几乎没有多大的关系,只要后边缘的角度是与前边缘对称互补,那么就不会增加或者减少任何雷达反射指标。而后边缘直接少了,



图片

一对大型襟副翼,那么其整体的操控性,只能在B2已经有很大问题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的下降。尤其是在起降阶段,地效干扰非常严重的时刻。这种再次减少襟副翼的做法,只能导致贴地气动的更加不可预测。B2就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坠毁了至少3个架次。现在B21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不但不去想方设法的解决,反倒直接回避问题。只能说是豪DU一把;以彻底放弃低空操纵性为代价,来获得更加简化的设计而增大建造数量。问题是如果因此造成低空坠毁率直接提高一个数量级,那么再多的服役数量就能硬扛不可预测的坠毁概率吗?另外对比B2,还可以看到B21的机体与机翼部分更加向下方凸起,飞机的整体上表面则明显的降低了隆起,这个从两者上边缘进气道的正面视角也可以看得很清楚。B21之所以,



进行上表面压缩、下表面外凸的重大“改进”。主要在于B2首飞的1990年代末,全球除了超级大国本身,几乎没有几架正规的预警机。这就导致外来雷达探测波对B2的追踪,主要来源于地面与海面,此时只要做好下表面的反雷达措施,就可以确保B2的极低被发现率。但是到了当代,全球已经有上百架的高端相控阵预警机,可以在与B2或者B21基本水平的高度视角,甚至是更高的视角来扫描,那么对这类隐身机的发现概率会大增,于是现在B21也要注重上表面的隐身。但是上表面的完全隐身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下表面的巨大凸起,又增加了下表面的被发现概率,明显有些顾此失彼。而这次首飞最大的疑惑,就是明显可见B21的机体后部,拖着一根又长又直的直线!仔细观察,几乎肯定不是P,



上去的。于是就有人怀疑这是一根“风筝线”,是拿巨大的仿真风筝来冒充首飞。综合研判还是可以认为确实是B21的实体机首飞。那根长线也确实存在,大概率不是风筝线;而是首飞期间拖曳式的气流传感器。毕竟还可以看到首飞期间前部多出来的长杆空速管。拖曳式气流传感设施的存在,也明确暗示诺斯罗普对B21的整体气动并不是多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