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很多人看过一张照片,《纽约时报》头版,1973年,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文中要说的就是照片中在公路上魂飞魄散,哭声震天的越南小女孩,这条公路现在还在。
惨剧发生在1972年6月8日,当时在离西贡市(胡志明市)40公里外的全邦一号公路沿线上,北越和南越军队激战多天。
村民躲在附近的高台教寺庙(柬埔寨边境),两架美军A-37战斗机前往该地区从空中支援南越军队,并投下了四枚凝固汽油弹。
结果,美军没炸到北越游击队,反而炸弹投到了南越地盘上,一颗凝固汽油弹正好在高台教寺庙附近炸开。
命大的人疯了一样地往公路上逃,命不好的就被活活烧死,小女孩和表弟表妹也往一号公路跑。为什么照片中只有她没有衣服?
因为她被汽油弹带来火焰烧到,原来的棉线衣裤一下子就烧没了。
美联社记者们在边上选好几个角度,拍下了这几张照片,奔跑那张最具震撼力,也成了历史经典照片。
半年后, 美国停止了越战。有人说这张照片功不可没,因为它引起了美国国内强烈的反战冲击波。
其实,全世界反对美军在越南进行惨无人道的战争已经很久了,美国政府无非就是顺水推舟,借驴下坡,在比较体面的情况下从越南泥潭里拨出腿来。
女孩的经历
女孩叫潘金淑,当年9岁,拍照片的是美联社记者黄幼公(还有译为黄功吾),他当年22岁,共拍了十五张,用的是莱卡-M2相机。照片中后面的军人是南越25军区士兵。
图片
这是1973年,黄幼公与潘金淑合影。黄的哥哥也是美联社记者,1965年被炸死后,是嫂子领他走上了摄影之路。
这张照片成名之后,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媒体说黄幼公在拍完照后,救下了潘金淑,送进了附近医院。
然而,在他选角度时,出手相救的是个英国人,ITV记者克里斯多弗.韦恩,他不断往小女孩身上泼水,黄幼公去拦吉普车。
最后是韦恩将小女孩转送到西贡巴斯基部队医院,也是唯一一家可以治疗严重烧伤的美国医院。
潘金淑属三度烧伤,身上一半以上皮肤被毁,14个月治疗,17次手术,她算是活了下来,但是那些死在美军灭绝人性凝固汽油弹下的冤魂有多少?
照片的影响力注定使潘金淑一生充满着与常人不一般的经历。
越南独立后,越共对她极为照顾,当时最珍贵的止痛药,最好的医疗设备都用在她身上,专人护理,精心照料,不仅是医治,还有生活和学习。
谁都知道她身上潜在的宣传价值,只要她站出来说,我就是那个小女孩,我要控诉美国的战争罪行,那是很有杀伤力的。
伤好后,她回到了家乡,继续读书,时不时还要拍一些影片,国外记者也常来采访她。
当时的采访,她内心对美国罪行的痛恨都是很自然的流露。
1982年开始,19岁左右,越南打算将她培养成一名医生,潘金淑去了民主德国留学,1986年,再去古巴哈瓦那学习。
图片
1989年,黄幼公前往古巴与她相见,这是他已被形容成了她的救命恩人,而不仅是摄影师。
古巴当时并不是对美国完全封闭,否则他也进不来,而是美国封锁古巴。
1992年,潘金淑与她在古巴学习期间相识的越南人裴辉全结婚。裴辉全对她不嫌不弃,拼命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情是中情局的情)。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们一同去莫斯科渡蜜月,再返回哈瓦那时,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妇申请留在了加拿大,迎来了自由民主的春天。
经过第一年默默无闻的生活后, 她突然被人发现,于是,她就开始了另一段精彩人生。
西方的宣传品
上面的叙述,相信很多朋友会看出很疑点,但这比起中国网媒催人泪下的述叙还算客观了一些,至少它们不知道她在古巴之前曾去民主德国学习。
CIA一直在盯着她,从越南来说,她是一个活标本,被美国残害的9岁小女孩。对美国来说,下策是消除她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上策是策反过来为我所用。
上面提到过,1989年,黄幼功去了古巴见她,这并非是黄幼功在一直关心她,更不是像网媒所说,什么黄幼功是在几十年后才与她有机会相见。中情局必须找到一个能接近她的人,从言谈中测试她的思想。
1989年她已经有26岁,黄记者到哈瓦那与她相见到底谈了什么,现在是个谜,虽然有古巴人在场。
1992年突然追求她的越南小伙裴辉全则是关键人物,这是一个“美男计”,裴辉全是她叛逃的主要策划者,当然裴辉全的身后还有人。
裴在与她结婚之前,并不是一名学生那么简单,简单说他是一名线人,他到古巴唯一的目的就是接近她,追求她,然后一同消失。
小伙很帅吗?照片自己看,我就不评价了。婚礼照
图片
右一是新郎,右二是新娘。其他是一些古巴朋友。
整个叛逃计划关键步骤就是结婚,以此申请蜜月,先去莫斯科,一边让古巴,越南方面放心,一边与CIA在莫斯科人员接头,商定整个路线。
在老公软硬兼施下,潘金淑终于决心叛逃,不再犹豫,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回古巴,经停加拿大多伦多机场时,两人下机在机场候机室,被CIA安排好的情报人员接走。紧接着向加拿大当局申请政治避难,说受到迫害。她居然有脸说自己受到迫害,越南待她就像祖奶奶一样。
经过心惊胆战,足不出户的第一年后,既没特工追杀,也没有古巴越南大声谴责,CIA在加拿大的同行开始领着她四处演说,访问。
并不是如她后来所说,原先想在多伦多隐姓埋名过一辈子,结果一不小心被记者发现了身份。默默无闻CIA要你干嘛?
1995年3月,英国《星期日邮报》 首先大篇幅刊发(整整两版)《多伦多太阳报》马上转头版。同年,她夫妇二人拿到了加拿大居留权。
这名越战小女孩重新成了媒体的焦点,但情况已完全不一样。从一名被美军暴行摧残的受害者,变成了一名攻击共产党,向往自由世界,充满普世价值的样板。
她说她在越南时就开始认识到共产党的可怕,是十五六岁时,一本偶然在图书馆里找到的《圣经》,引领着她走向了神的道路。
宗教,这是在第一时间说服西方人的最佳途径,关于战争伤害,她不想再回忆,但黄幼公先生的看望和鼓励,使她有勇气把记忆重新唤醒。
1996年,她及时地出现在美国退伍军人节上,并在越战纪念碑前作了感人肺腑的讲话,大谈和平。在人们的印象中,她成了一位共产党的反抗者。
图片
参加过轰炸的美军飞行员约翰·普拉默,突然出现,向她致歉,她紧紧抱着伤害她人,说要宽恕一切,然后拍了纪录片,轰动一时。
而上面提到过的英国记者韦恩,根本不想参加与她的会面。英国佬好像看穿了一切,说得很含蓄,指这是一场商业消费。
其实,通过一系列催人泪下的活动,组织者不但得到了捐款,还有纪录片收入分成。当然少不了给她一份。
中情局的计划顺利推进,她和飞行员约翰·普拉默都只是剧本中的角色。普拉默这孙子一直穷困潦倒,见钱好赚,四处演讲,故事越编越离奇,结果不断被人扒皮,说他撒谎,直到黄幼公出面驳斥,他才收声。
黄幼公并非一名记者这么简单,在这起叛逃事件上,就算他不是CIA的人,也是被CIA委以重任。
图片
再过一年,凭着与美国的高度配合,1997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亲善大使,并在美国建立了一个潘金淑基金会。
然后开始了精彩人生。1999年她自己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了一本感人的书。
图片
2000年在伦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右)接见潘金淑(中)和黄幼公。
这是她自吹的,女王只是路过参加千禧年活动的人群,他们中还有一条蓝色的警戒线。这决不是接见。
2010年,救过她的韦恩,在各方劝说之下,不得不在英国与她会面。
图片
她的家庭照。
她后来还衣锦还乡,到老家访问,越南拿她也没办法。
从一个被美军暴行伤害的小女孩,变成一个美国CIA手中胖乎乎的宣传工具。这期间转换过程,洗脑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她是否受过良心上的折磨?没有答案。
美国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少灾难?却一直在被美化,舆论战的功夫不服不行。
从观感上来说,人们都会同情那个9岁在撕心裂肺嚎哭的小女孩。
而这个胖女人,却只是CIA的一件道具,这样的道具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