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阵雷达,特别是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在5年前还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字眼。那时,基本只有美国在实际服役的战斗机中,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且装备规模庞大。那时,另一个空军强国俄罗斯还只有少数战机装备了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法国的“阵风”也是,而英、德等国的台风干脆还只是机械雷达。只有一个日本例外,其装备在F-2上的J/APG-1型AESA雷达早早就服役了,只是由于工程水平的问题,性能太坑,跟机械雷达没多少区别。
装备在F-22上的AN/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
那时美国空海军的强大不只是那187架世界上仅有的第4代隐身战斗机——F-22,还在于其已经大批量装备AESA雷达、并还在大规模换装的F-15C/D、F-15E、F-18E/F、E/A-18G部队,配合其新一代的AIM-120D中远程导弹(最大射程180公里)和新一代的格斗弹AIM-9X,不仅在规模上,在战机航电、武器性能上也对其他国家产生压制性效果(那时欧洲的流星导弹还在测试,俄罗斯更是至今没有真正的新一代导弹)。
美国空军的F-15C机群,很早就开始逐步改进为AESA雷达
如今,仅仅5年后,中国空军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趋势(以下均除去美国):新一代的隐身战斗机歼-20已经开始批量服役,而放眼其他国家,俄罗斯的T-50还在测试,且举步维艰;其他国家的隐身战机计划只是刚刚开始,目前部分国家只能采购美国的F-35。中国目前正大批量生产/装备的3代改型飞机,已经普遍装备了相控阵雷达,比如已经形成战斗力的50多架歼-10B型装备了PESA雷达,已经生产了近百架的歼-10C型战机装备了AESA雷达,已经生产了50架左右的歼-16战机装备了AESA雷达,而正在改进的歼-15B型战机也将装备更新体制的AESA雷达。
网络上仅有的一张可能是歼-10C的AESA雷达的图片
整体来说,目前中国生产的的装备相控阵雷达的战机数量已经开始超过200架,而且大部分都是AESA雷达。200架是个什么概念,欧洲几个强国的整个空军的战机规模也就200来架,而像台风、阵风这些战机只是刚刚开始在服役的部队换装AESA雷达;更夸张的是,俄罗斯至今还没有一款服役的装备AESA雷达的战机。后面,中国空军将以80架/年以上的速度继续大规模服役装有AESA雷达的战机,而且,其中越来越多的将是新一代的歼-20战机。这就是势的积累,这就是差距拉大的开始。
中国歼-20的服役规模将越来越大
以前在谈到空战时,很多战机的性能描述中,都会提到多目标攻击的能力,比如SU-30MKK的瞄10打4。其实这种能力,在没有相控阵雷达的战机上,只能算是一种理想的概念。受限于机械雷达探测能力、多目标跟踪能力和数据更新频率的限制,只有在对方几个目标相距不远,且机动能力不强的时候,才会出现多目标攻击的可能,在实际战机间的空战中,这种能力一般用于更好的态势掌握。而相控阵雷达、特别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单是在探测距离上就能增加50-100%,加上其强大的多目标跟踪、实时数据更新能力,使“多目标攻击”真正的成为了现实,战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空军新型已普遍装备新一代的空空导弹
中国空军战机目前所具有的优势不只是体现在雷达系统方面,还在于其开始全面普及的一整套新一代空空导弹系统,比如中远程的霹雳-15导弹(射程约150公里)和近距格斗的霹雳-10导弹。由于气动原因,欧洲的“流星”中远程导弹机动性并不好,难以对付高机动性的目标,而俄罗斯干脆目前只有3代改进型的空空导弹,与中国相比存在着半代的差距;至于印·度,由于其目前只购买了俄罗斯3代水平的空空导弹,与中国更是有整整一代的差距。
中国歼-16挂载的未知型号的超远程空空导弹
如果说俄罗斯宣传了10几年的超远程空空导弹一直只存在于模型和航展(射程还只有200公里)中,中国的风格可谓截然不同——突然就装备了一款真正的超远程空空导弹,长度达5.8米,射程达300公里以上。2012年左右洛阳空空导弹院的八股称,要在2014年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空空导弹”,笔者当时还以为是霹雳-15,心想着即使研制出了,与美国的AIM-120D相比,也没多少明显的优势啊,结果原来是这位——目前真正独一无二的超远程空空导弹。这种导弹,很可能是专门针对美国的空战体系里的关键性节点,比如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进行“猎杀”。(利刃/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