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到位机库模块,能否看出是3台电磁弹射器?
2021-01-16 10:51:01






新大舰持续几年的建造过程,也是各方面不断自我出谜题,然后又随着工程的形象进度,不断自然“解密”的过程。这也算一种关心工程群体的乐趣所在。比如猜测是常规动力还是非常规动力;然后再猜测吨位大小;再猜是几个升降机;最终猜几个弹射器。过去的17舰的建造和完善的过程。早早的知道基本和16舰外形大体一致,从一开始就知道是常规动力,2个升降机而且没有弹射器。除了最早关于是民船还是军舰的争论之外。到了建造后期就只能关心一个大体的进度和观察舰岛的形状了。远远不如新大舰来的这么每一步都有新的猜谜可以吸引观众。现在可知,除了二甲板以下的船体已经早早的合拢完善;甚至连球鼻艏都已经提前到位了;第一个机库模块也已经吊装焊接上,而且是直接到顶。



连第一大块未来的飞行甲板也已经一起到位;甚至第一个长方机库模块后面的两侧的机库侧壁模块也已经开始搭建。那么施工到了这个程度,是否能看出未来的新大舰,是3台电磁弹射器还是4台电磁弹射器呢?超级大国海军在小鹰号以后建造的满排超过7.5万吨级的所有航母,都是无一例外的4台蒸汽或电磁弹射器。在船头起飞区2台;然后在斜角甲板的前端是另外2台。前甲板的2台可以近乎同时起飞舰载机。当然实际操作上为了防止弹射以后的舰载机撞在一起,同时避免起飞乱流的相互干扰,都是每隔几十秒间隔起飞的。而斜角甲板上的两个起飞线则更麻烦;因为3号弹射线的偏流板如果不放平,则4号弹射线的舰载机就完全无法起飞,因此弹射时机翼有可能会碰到已经升起来的3号偏流板。



这就造成4条弹射线其实只能同时用3条,全部起飞效率算下来也不过是3.5条。到福特级上,升级为4台电磁弹射器。但是基本布局和4根弹射线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化。从总起飞效率上来说,仍然是3.5的设计。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传说;就是新大舰因为电磁弹射器的效率极高。基本不存在出故障的情况,由此干脆在未来斜角甲板的位置,只保留1台电磁弹射器。这样全舰就只有3台电磁弹射器,但是总的起飞效率并不低于4台蒸汽弹射器的尼米兹级。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既然新大舰的总吨位未必会比尼米兹级甚至福特级小。那么为何不同样设置4台电磁弹射器,多一台总是多一个备份,对实战肯定是有利的。那么在目前第一块飞行甲板已经到位的情况下,是否已经可以观察到未来电磁弹射器的蛛丝马迹了呢?



实际上不论电磁弹射器还是蒸汽弹射器,都会在飞行甲板的相应位置,提前预留下安装的凹槽。蒸汽弹射器是长方形凹槽。而电磁弹射器是倒梯形凹槽,区别一目了然。而且两种凹槽及其强化结构会占据航母顶层3米厚度的一半。在吊装最上层结构的时候就可以提前观察。但实际上第一个中间机库模块,恰恰反映不出任何弹射器的结构迹象。因为2台前弹射器在前甲板,和中间机库甲板无关。而2台斜角甲板的弹射器基本都在左舷外飘模块之上,只有3号弹射器的最后端恰好靠近第一个机库模块。但结构未必会直接反映在这个模块上面。因此要观察弹射器的类型和数量,还好耐心再等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