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多年解放军火箭炮真能打过海峡了:真正原因在天上
2016-02-29 15:31:48



 

上周,土耳其在叙利亚边境部署了仿制我国WS-1的TR-300火箭炮,有媒体称,这能让俄罗斯“掂量掂量”;随后,我国新型火箭炮正式列装第一集团军,具备同时精确打击多目标能力的官方消息传出;越南也不甘寂寞,声称已经部署了从以色列购买的300毫米制导火箭炮,要用来“保卫”南沙。这几条新闻让远程火箭炮再次成为网络议论的热点。然而关于中国火箭炮“丧心病狂”“威力巨大”之类的说法看多了,就会觉得这显然是有了夸大不实的成分。

土耳其TR-300火箭炮,外形上看似乎比原产WS-1“洋气"多了,主要是因为采用了MAN公司的卡车底盘和北约四色迷彩的缘故

越南的“短程导弹”,国际市场上大概再也买不到比这更便宜的远程精确制导火箭系统了……得等到中国推出类似的“超低配置”火箭弹吧……

2015年9月,42军火箭炮旅发射新型远程制导火箭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江湖上出现了“解放军火箭炮可以越过台湾海峡直接打击台独分子”的传说,传说的主角最常见的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WS系列火箭炮;后来随着航天科技集团的A-100及后续型火箭炮推向市场,它也加入了这个传说;再后来航天科工的SY-400火箭炮又因为外形“高大上”,成为最新一代传说主角。

解放军目前大量列装的仍然是PHL-03火箭炮,由于它基本是参考苏联1983年服役的BM-30火箭炮研制的,所以让看惯了国际防务展上各种天花乱坠宣传的网民们觉得“不够酷炫”,关于我军要换装新型火箭炮的传说也就不胫而走。但不论网民们如何“不待见”这种代号“沙尘暴”的火箭炮,它依然是我军的主力兵器。而且,最近真正实现了“一炮轰过海峡去“传闻的,依然是装备了新型火箭弹的PHL-03A型火箭炮。

任由东西南北风 我自岿然不动

虽然上面提到的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兵工集团所研制的各种火箭炮琳琅满目,各自都有性能上的优长,但人民解放军正式大批量列装的,就只有参考苏联BM-30研制的PHL-03“沙尘暴”,而中国出口型火箭炮中名声最响的,也是在PHL-03基础上开发的AR-1/2/3系列火箭炮。

PHL-03在竞争中获胜的理由我们上面已经讲过了,在上世纪80-90年代初的技术条件下,300毫米远程火箭炮要想在成本、精度、射程、威力几个方面取得平衡,是很费一番功夫的,而就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苏联BM-30在这方面已经很接近最优解。我国能用在300毫米远火上的固体火箭技术、惯性制导技术,与当年苏联能够运用的相比已有很大提高,在参考BM-30的基础上研制新型火箭炮显然会更加强大,且研制风险小,周期短,费用省。

虽然设计方案参考了BM-30火箭炮,但实际上PHL-03和BM-30并不能通用弹药,两者的区别还是较大的

有这些好处,基本参考BM-30的技术方案研制PHL-03自然也是当时对我国最合理的方案,在这一点上,兵工集团长春弹箭武器研究所是很脚踏实地的,可以说是“一切以尽快满足部队需求为宗旨”。

正是因为如此,PHL-03火箭炮2004年服役后,就开始大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至今,大多数解放军集团军都有了一个军属火箭炮营装备03式火箭炮,而担负重点战备任务的一些集团军还成立了军属火箭炮旅,例如原南京军区的第一集团军和原广州军区第42集团军,这两个军也是担负攻台任务的重点部队。

2015年,1、42、31三个担负对台战备任务的集团军先后换装“新型火箭炮”,然而从报道中提到的换装部队当时演训的照片看,新型火箭炮与PHL-03火箭炮并没有什么外型上的变化。

这并不奇怪,回顾新闻,可以发现上述部队是在2011年前后陆续装备上03式火箭炮的,刚刚列装4年的新型火箭炮就全部换装,显然不大可能。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解放军部队可能会首先以全面配发新型300毫米制导火箭弹为提高火箭炮部队打击能力的手段。同时,现役PHL-03也将不引人注目地升级为PHL-03A,升级内容可能主要是指挥车和通讯系统方面,而发射车外形就不会有变化了,改进后的火箭炮系统的前方观察组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更便捷地实现对多个目标的精确定位,并将目标方位信息实时传回指挥车,转化为火控数据,引导火箭弹实施攻击。

与此类似,2015年9月3日通过天安门广场的PLZ-05A式自行火炮炮车外形上也和PLZ-05自行火炮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但作战效能却很可能大有提高。

从战术使用角度来讲,PHL-03A的射程提高到150公里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我们终于真的装备上可以跨过台湾海峡,直接支援登陆作战行动的火箭炮了!这个流传了多年的传说,终于进入真实。

在拥有射程150公里以上的火箭炮之前,其实对台战备集团军的火箭炮旅是有一点尴尬的,虽然PHL-03火箭炮的射程在国际上绝对不算近,但要支援预定中的登陆场:一般认为是新竹附近,却恰好不够。

对岸曾经担心解放军会把火箭炮部署在船上。我军也确实在退役的护卫舰上试验过带有自动稳定装置的PHL-03火箭炮,但效果却不理想,无法达到在岸上发射时的命中精度。把发射车系留在甲板上发射效果只会更差。

而有了远程火箭炮,火箭炮旅就可以对滩头附近的战术目标进行“拔点”式摧毁。

从与新型火箭弹类似的A-200或者美国GLSDB来看,如果减轻战斗部重量,300毫米火箭炮采用头体分离技术后射程要增加到200公里也不难,那就可以从平潭岛阵地发射覆盖到台北了,这样整个战役期间可能都不需要将火箭炮运上台湾岛。以我军此前使用PHL-03打击100公里以上目标的演训来看,改进后的PHL-03A对200公里内的目标进行打击不会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这次少量装备部队的是AR-3火箭炮,那有一种可能就是用少量的AR-3发射370毫米火箭弹来“客串”短程战术导弹的角色,这种自用型火箭炮武器的射程达到了300公里以上,那已经比最初的东风-11导弹不遑多让了,完全可以作为陆军战术导弹来使用。与弹道导弹相比,由于AR-3火箭炮车载弹量多,利用“单车对多目标作战”能力的话,在执行支援陆军部队作战这个任务层面上,它甚至可能比弹道导弹效率更高。

现在“海峡西岸”真的列装射程150-200公里的火箭弹了,而且首批列装的就是台湾对面的三个军……Now you can panic……

不过,谈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让人疑惑了。

从WS-2火箭弹具备200公里射程开始,到如今我军装备PHL-03A火箭炮,中间有近20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多种采用卫星和惯性制导,射程惊人的火箭炮陆续推向国际市场,但我军却从未采购。除了已经大量列装PHL-03,不再采购性能不如它的火箭炮之外,还有什么考虑呢?

真正的原因在天上

现在,网民们经常热烈讨论“北斗”卫星的巨大意义,但迄今为止,“北斗”信号覆盖全球尚未实现,虽然已经很近了。

但对于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解放军来说,天上没有自己的导航卫星确实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且上一代“北斗”确实也无法用来为武器制导。

有心的读者可以注意一下2012年前珠海航展上展示的各种卫星制导炸弹和导弹的标注,都写了采用GPS制导或者GNSS制导,同时还有纯惯性制导时的CEP数值。

正准备发射升空的GPS block II卫星

大家都知道GPS分民码和军码两套信号,民码的精度较低,容易被干扰,而军码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精度较高,且经过加密。

但其实早期的GPS是没有军民之分的,完全不向民用领域开放。真正促使美国人开放GPS民码的,是1983年的大韩航空007班机误入苏联领空被击落事件。当时的调查结果认为是飞机上的惯性导航系统出现了故障导致飞机严重偏航。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军方开放GPS系统为民用领域服务。这就促成了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第二代GPS卫星的诞生。

从此就出现了GPS军码和民码的区别,民码GPS的误差在20-40米(2000年后),这是无法满足武器导航需要的。

当然,也有一些增强GPS民码精度的方法,如广域GPS增强、差分GPS、相对GPS等,但其效果在武器制导领域也不算理想。

差分GPS地面站,可以提高周围与之连通的GPS民码接收机的精度,但如你所见,用在武器制导方面就比较麻烦了

因此,出现了惯性+GPS定位修正的制导方式,即以传统的惯性导航为主,利用GPS修正积累误差的制导方式。

微机电陀螺仪的出现和普及,大大降低了惯性元件的成本,其精度可以满足在短程武器上使用的需要,这为廉价精确制导弹药走上战场扫清了道路。利用微机电陀螺仪或光纤陀螺仪实现惯性导航,再加上GPS定位来校正积累误差,就可以制造出相当精确而又廉价的卫星+惯性制导火箭炮弹了。

中国在21世纪头十年中,曾经为了战备需要,购买过几百枚采用GPS和GNSS制导的“雷石6”卫星制导滑翔炸弹。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俄罗斯的GNSS的信号因为卫星数量不足,时有时无,且精度也大受影响;而预定战场的GPS信号随时可能被美国关闭或者大幅度降低精度,难以保证这种射程相当远的滑翔制导炸弹的作战需要,因此我军并没有后续大量采购此型武器。时至今日,我军航空兵部队执行对地攻击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仍以激光、红外、电视制导为主。

我军21世纪初期采购过一小批“雷石6”卫星制导滑翔炸弹,用来进行试验,主要构想似乎是用歼-7、歼-8等老式战机在台军防空系统射程外发起攻击,然而由于精度方面无法保证,这种炸弹当时的作战效能显然不稳定

当然,反过来说,从我空军当今承担的主要任务来看,攻击精确度的重要性也确实高于使用“比较精确”的卫星制导炸弹带来的廉价性,所以至少在我们自己的北斗全球组网(在预定战区随时有高精度的信号)之前,我空军装备的卫星制导武器仍要受到很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