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的海战开始时,出现了钢铁战舰代替风帆木制战舰的新局面。但是历史上第一次完全的蒸汽铁甲战舰之间的编队大规模海战,就是发生在1894年9月的大东沟遭遇战。这场战斗虽然北洋失利,但是定远和镇远这2艘7400吨级的德国产铁甲舰在数个小时的激战中不可撼动的优势,引发了全球海军造船强国的普遍极大关注。定远和镇远除了船壳本身就是数厘米的船钢制造外。还在内部特意安装了加厚的装甲带。激烈的战斗中,没有一发对手的炮弹可以击穿定远和镇远的装甲而伤害其内部。定远最终在威海卫自沉,是用多枚鱼雷近距离自戕的结果。而定远的侧装甲带防护,即使被少量对手的鱼雷和水雷直接命中也伤害不大。鉴于实战中效果出奇的好。以后全球各海军强国,除了继续加大舰炮的口径和威力外;
也越来越重视战舰的装甲防护。根据吨位、武器和防护标准的不同,各国主力舰又分成了一等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轻巡洋舰等不同的级别。以战列舰的防御标准最高。最终发展到二战期间,最大的7万吨级的战列舰。其装甲厚度也达到了历史顶峰。设计时就要求能抗对手406毫米口径舰炮穿甲弹的直接命中,因此船上一共安装了22895吨装甲和防御板。其中主炮塔前装甲厚度达到了惊人的650毫米,舰舷侧有呈20度倾角的410毫米装甲。其他吨位3到4万吨级的主力战列舰,全部装甲带的总重也在2万吨左右的级别。由于过于沉重,因此二战期间的主力舰的干舷高度远远低于现代战舰。3万吨级战列舰的主甲板距离水面和现在的3000吨级的护卫舰差不多。当时各国主力舰的装甲标准普遍为,侧面主装甲带200到360毫米,
最厚的甚至到400毫米以上,也就是40厘米还多,略微内倾。外加40毫米船壳。当时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除了侧装甲带,还有直接覆盖船体内部顶面的大面积装甲带,叫做穹甲。大多数具备150毫米的外倾穹甲侧面,105毫米的穹甲顶部。还有40毫米的防雷钢板。150毫米的顶部穹甲,可以抵抗住俯冲轰炸机投掷到战列舰甲板上的重磅炸弹。中途岛海战中双方一共5艘航母被炸沉炸伤,主要就是因为航母需要减重,为此撤掉了顶部的穹甲,只保留部分侧面的防雷装甲带。都属于一打既爆。如果同样的顶部攻击力度面对的是有厚穹甲的战列舰,则可以基本硬扛过去。后期对战列舰的打击,多是几十发的重磅鱼雷加重磅炸弹一拥而上的结果,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这样的打击力度自然是再厚的装甲也扛不住。主力舰的主装甲,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不论侧装甲带还是穹甲,都不具备防水密封作用。因此大多数是内置式。
也就是战列舰和巡洋舰的正常排水,还需要几厘米厚度的密封外船壳,真正的装甲带其实是在侧面船壳以内和顶层木甲板和首层钢铁甲板的下面,单纯从外面是看不到的。对战列舰的司令塔、主炮塔等突出于主甲板之外的设施,则有专门的装甲带向上延伸给予保护。在战舰内部,装甲带也不是一块整体,一般是5乘以3米一大块装甲钢,用铆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战舰的内部钢结构上。这些装甲钢多数是镍铬锰合金钢,很少有钨合金钢;因为钨当时全球都不好找,含钨钢板过硬不好加工。即使有,也主要用来生产穿甲弹而舍不得用来生产大面积的装甲带。当时设计主力舰的装甲层,除了考虑纯粹技术问题,还要规避各种裁军条约,因此是一个费脑筋的力气活。到了当代,即使航母上也开始采用凯夫拉复合装甲,战舰内部的钢制装甲带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