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见诸主流媒体的只能是中道理性的评论。澎湃新闻第一时间刊发外交学者赵明昊的文章,肯定争论双方都有一定道理,同时又各打五十大板。一方面作者认为用「软」和「硬」、「鸽」和「鹰」来评价外交官不太合适,中国在21世纪的顺利崛起,需要国民在观察世界时摒弃那种「非黑即白」、「我善人恶」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作者又呼唤「21世纪的外交官」:不高高在上,不拿腔拿调,不空话连篇,不故作神祕。
胡锡进与吴建民的「鹰鸽之争」最近引爆了大陆舆论场,前者是《环球时报》总编辑和评论员,后者乃大陆资深外交官和外交学院前院长。
争论缘起吴建民近期的一次演讲,他以《环球时报》为例批评「现在很多人还有战争与革命的惯性思维,完全搞错了时代」,并且点名胡锡进没有全局观,「搞不清楚状况」。胡锡进在沉默多日后犀利反击,也点名吴建民是「典型鸽派」,代表了少数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是民族主义的祸源」。
在批胡阵营,吉林大学外交学者孙兴杰在自己的微信「兴杰看世界」撰文,自称曾是《环球时报》的读者,但后来不再看了。因该报对内安抚,对外宣洩,操弄民意,误导舆论。尤其对外宣洩「迎合与固化了中学历史教育培养出的受害者情感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价值观。」作者还援引友人的话说:《环球时报》就是中国的《产经新闻》,如果中日出现纷争,这两份报纸都要负责任。
大陆媒体人陈季冰也在微信「冰川思想库」发言,抨击胡锡进没有直面吴建民的问题,而是不厌其烦地质疑后者的动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诡辩术,用偷换概念的方式误导读者,试图刻意将问题的讨论引入歧途。作者还将批评对象延伸至《环球时报》,认为该报真正吸引人的招牌并不见得是它鼓吹的民族主义,而是它在辩论任何问题时都喜欢採用的那种「动机论」乃至「阴谋论」的立场。
有署名「严正」的网友发表博客文章,通过回顾吴建民与大陆军方「鹰派」罗援在凤凰卫视的争论,直呼前者为「软体外交家」,讽刺吴建民在国外多年,已被同化得没有了民族概念,整天鼓吹「泛和平主义」和「鸵鸟式」大局观,「以此大局观授课育人,只能培养出缺钙的、只会爬行的、近视的软体动物」。还有网友乾脆骂吴建民为「汉奸」。大陆民族主义的代表性人物王小东更是在微博中使用了「吴公公」这样的侮辱性称谓。
当然,能够见诸主流媒体的只能是中道理性的评论。澎湃新闻第一时间刊发外交学者赵明昊的文章,肯定争论双方都有一定道理,同时又各打五十大板。一方面作者认为用「软」和「硬」、「鸽」和「鹰」来评价外交官不太合适,中国在21世纪的顺利崛起,需要国民在观察世界时摒弃那种「非黑即白」、「我善人恶」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作者又呼唤「21世纪的外交官」:不高高在上,不拿腔拿调,不空话连篇,不故作神祕。
同属上海报业集团的《上海观察》也发表了外交学者张骥的评论,认为「鹰鸽之争」触及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我们了解世界吗?二是我们还需要向外部世界学习吗?作者的答桉很明确:「今天的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需要客观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最后引用一位大陆资深学者的微信发言:「正确认识国情,客观了解外部世界,辩证梳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係,理性看待『我们正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的论述,应当成为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总之,儘管吴建民与胡锡进之间的「鹰鸽之争」已戛然而止,但其后续影响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