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果断进行正面反击并不是为了面子,而完全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选择。
从“投降”说起
按一般贸易规律,关税如果超过50%,买卖就很难做了。
而特朗普一通王八拳后,美国对我们加征的关税最高已达245%。
这已经不是脱钩了,简直就是绝缘。
图片
形势严峻吗?
很严峻。
2024年,中国与美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6883亿美元,同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6.16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十分之一以上。
如果只看贸易顺差的话,2024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3610亿美元,占了中国顺差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图片
再算上其他的相关业务和投资,中美贸易出现震荡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20年的时候曾做过一个估算:中美贸易战可能影响到的中国就业岗位数量有2648万个。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如果碰到有人单方面违反贸易规则,最常规的办法就是对其进行对等反制。
这是国际惯例。
图片
对此有专家表示“贸易制裁是双刃剑,你制裁他的话你自己也会吃亏,所以最好不要反制。”
我只能说这些专家可能忘记了,现在高效的国际贸易市场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各国经过长期的多边谈判后才辛苦建立起来的。
当年一百多个国家从1986年一直谈到1994年,确定了大量的贸易规则、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才有了今天高效的国际贸易市场。
现在想改规则?可以,但得大家商量着来。
如果今天你觉得吃亏了就掀个桌,明天他觉得吃亏了也掀个桌...那生意就没法做下去了。
图片
所以对破坏规则的人必须果断惩罚,这样才能稳住大家对市场的信心。
不过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势力能凌驾于国家而存在,所以维持贸易秩序就需要各成员国和地区的共同努力,也就是说:
反制规则破坏者,是每个世贸组织成员应尽的义务。
这个道理是很清晰的,然而现实是美国一掀桌,各路豪杰就扑通一下全跪了。
图片
丛林世界就是这么现实,弱则契约精神,强则弃约精神。
而当众人全都弯下自己的膝盖后,我们这个只是按惯例保持站姿的国家就反而显得“不合群”起来。
“其他人都跪了你怎么不跪啊?”
图片
这种疑问既来自国外,也来自国内。
毕竟现实中的经济损失确实肉疼,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下,投降的选项难免还是会被人摆到桌面上。
“投降大佬”的论调往往是这样的:“现实利益比面子更重要。”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里,发起反制只是“面子上的冲动”,选择投降才是“合乎理性的做法”。
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就来好好看看真正的现实利益是什么。
图片
关税战的真实面貌
在关税战这个具体事件里,“投降”是指“以主动接受美国全部或大部分条件为代价,换取美国撤销对本方的关税惩罚”的策略。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这么做确实有一定的好处:
你不用承受斗争阶段的痛苦和压力。
但坏处也很明显:
投降意味着直接放弃所有筹码,这将导致事件发展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对方手中。
俗称“任人宰割”。
图片
在判断这么做划不划算的时候,投降大佬们一般会根据美国当下开出的条件来计算投降的“性价比”。
然而很遗憾,这种计算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特朗普。
4月3日,就在美国股市因关税战暴跌之际,人们突然发现特朗普家族基金“正好”持有着价值380亿美元的纳指看跌期权。
图片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对手,主打的就是一个赢无底线。
而一个没有底线的人,说话自然不会算话。
所以现在美国摆在台面上的所有条件都是浮云。
你如果真的按照那些条件去下跪,结果必然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图片
我甚至都能猜到接下来具体会发生什么:
今天要求你0关税、明天要求你搬工厂、后天要求你卖企业、大后天直接禁止你发展他指定的产业...
地板之下还有十八层地狱了属于是。
可以说懂王本身就是投降道路上的第一道坎。
图片
但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懂王个人的品德和信用上,那就难免还会存在侥幸心理:
万一他这次说话算话呢?
那么懂王这次到底会不会守信用?
不重要。
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懂王虽然是“第一道坎”,但不是“唯一一道坎”,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坎”。
这场“战争”的真实面貌并非表面上的“一个抽风总统在勒索世界”,而是“一只叫美国的螳螂正在举起臂膀试图阻挡时代的车轮”。
图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税战就是新时代的叩门声。
而“投降大佬”们的共同问题就是看不见滚滚而来的大势,只看得见螳螂手上那两把明晃晃的大刀。
所以他们从未考虑过该怎么应对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而只是整天纠结要不要给这只螳螂跪一个。
图片
仿佛只要这只螳螂发发善心,日子就能如往常一般安稳的过下去。
在新旧交替的关键节点死守旧时代的思维,你不迷茫谁迷茫?
“甲方”的现状
什么叫“旧时代的思维”?
这段时间突然冒出来的“甲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些专家用甲方和乙方来类比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表示美国是“世界唯一的甲方”,其他国家都是供货的“乙方”。
图片
经常被甲方爸爸折磨的朋友都知道:甲方爸爸什么都是对的。
所以如果甲方爸爸要做出什么政策上的改变,乙方是没有资格反对的,不然全体员工的饭碗都要喜提消消乐。
这套逻辑用在国际贸易中对不对呢?
在以前确实没什么问题。
因为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超级巨富,是全球市场的终极买家。
图片
所谓“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美国买买买,其他国家造造造。
可以说整个世界的资源配置方式基本就是围绕着美国的需求展开的,因此人们也把该国称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基于这样的协作关系,美国对世界贸易的规则当然有着巨大的决定权。
那时候的他当然配得上“世界唯一甲方”的称号。
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这个甲方没钱了。
图片
而没钱的甲方,还配叫甲方吗?
这就是属于全球贸易的新时代:美国没钱的时代。
也可以称之为“后美国时代”。
我们对未来所有的预测和选择都要基于这个基本面来进行,包括“该不该投降”。
当然了,对此肯定是有人不服的。
美国经济很好啊,股市都创历史新高了,你凭什么说他没钱了呢?
图片
我们看看这几年美国都发生了什么。
美国在2020年启动了新一轮量化宽松,在特朗普和拜登两大总统的接连发力下,美国基础货币量从2020年的4万亿美元飙升到2022年的8.9万亿美元。
该数字虽然在2022年后有所回落,但现在依然有接近7万亿美元的水平。
图片
在大量资金的刺激下,美股一路狂奔,道琼斯指数从拜登上任时的31188点飙升到了他卸任前的历史最高点45073点,上涨了差不多45%。
当然,这没什么技术含量,印钞炒股嘛,谁不会?
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如何在印钞的同时维持货币不贬值。
拜登还真做到了。
他的办法是印完钞后就开始加息,于是美元放完水后还升值了。
图片
不过你加息这么狠,大家不就都把钱存银行里了么?股市还怎么涨?
没关系,拜登还有招:补贴国内产业(以半导体为主)+炒作AI泡沫。
这样就可以把资金吸引到投资领域,维持住股市上涨的势头。
于是美国就这样又精神焕发了四年,帝国的强盛之路仿佛一眼望不到头。
图片
只是不管这盘大棋下得有多巧妙,其核心操作都是印钞。而美元本质上是美债的欠条,大规模印钞就等于大规模举债。
所以到拜登卸任的时候,美债规模已经从他上任时的27万亿美元上涨到了36万亿美元。
那么特朗普上台后还能不能接着这么玩呢?
你猜民主党为什么下课?
“拜登式繁荣”看似美好,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跟老百姓无关。
在这波“印钞+炒股+加息”的操作下,资金都在金融市场里空转,老百姓得到的只有越来越高的贷款利息和通货膨胀。
图片
美国居民家庭总负债在2020年的时候还不到15万亿美元,到2024年已经上涨到了20.8万亿美元。
其中最不健康的信用卡债务总额,则从2020年的0.8万亿美元上涨到2024年的1.2万亿美元,且逾期90天以上的比例超过10%。
所以在两国小红书对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不少美国老百姓已经开始卖血度日了。
图片
因此特朗普不可能复刻拜登的操作,美国人把他选上去,就是希望他把工资提起来、把物价降下去。
而这需要的是产业发展。
图片
那怎么才能把产业发展起来呢?
“好办”,你只要把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科技研发、产业投资...全都搞起来就行了。
这里面只有三个难点:
需要大量的资金;
需要坚持很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资金的投入没有回报。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钱从哪里来?
把资金从金融市场引过来行不行?
不行,因为金融大佬们不答应。
我天天在交易大厅里躺着数钱不香吗,发什么神经去做长期看不到回报的投资?
图片
所以有些事情,注定需要美国政府自己来做。然而特朗普打开国家的账本一看,只有一屁股债。
美国国债现在已经超过37万亿美元。光是今年就要有9万亿美元的美债到期,只能无限借新还旧。
按这个负债水平,美国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将达到1.4万亿美元以上,比军费还高。
与此同时,他们每年还有接近2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
你说懂王能怎么办?
图片
他只能是一边抢钱糊口,一边另想办法。
所以懂王的行为或许抽象,但换成别人也未必能好到哪去。
这位北美万税爷至少是在直面问题。他为了力挽狂澜,现在甚至已经开始创造性的把抢钱和还债结合到一起了。
美利坚的奇谋妙计
去年11月份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米兰提出了一个解决美国当前经济困境的构想,名字叫《海湖庄园协议》。
特朗普上台后,此人就被任命为了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图片
很显然,懂王对这个构想很重视。
那么斯蒂芬米兰打算怎么解决美国的困境呢?
《海湖庄园协议》里有很多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债务重组。
具体的办法是美国用100年期的低息或者无息国债去置换各国手里持有的正常国债。
一百年,无息...
明明可以直接赖账,却还要送给你一个百年梦想。
他真的,我哭死。
图片
当然,各国都不是傻子,美国专家也知道各国不是傻子。所以为了预防各国不识抬举,《海湖庄园协议》里还设计了后手:
如果有国家不同意置换,那么美国就将停止对该国的安全保护,同时对该国征收高额关税。
当然,也可以先征收高额关税,然后谁同意置换就降低谁的关税。
以税兼债,两难自解。
怎么样,关税战是不是突然合理起来了?
图片
这时候会有聪明的小伙伴发现问题所在:
就算其他国家愿意就范,这种赖账的行为也会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啊(美债信用崩溃),到时候怎么办?
问题不大,因为在《海湖庄园协议》的逻辑里,美元贬值是好事,它可以促进美国的出口和制造业的回流。
赢上加赢,逻辑闭环!
图片
红脖子欢欣鼓舞、达利特高呼万岁,而在脑回路正常的经济学家们的眼里,只看到了三个字:
大萧条。
道理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国产业空心化这个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逆转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成功。
但另一方面,美元的贬值却可以在瞬间完成。
不知道斯蒂芬米兰有没有考虑过金融市场变化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时间差?
未来当美元突然崩溃而美国又没有什么产品可以出口的时候,等待懂王的就是胡佛剧本了。
图片
当然,我们不用管未来的美国会走出什么样的抽象曲线,我们现在只需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
特朗普能把《海湖庄园协议》的作者当作救命稻草,说明美国现在是真的没钱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投降路线。
投降路线中所有的算计和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保住“向美国卖货”的权利。
但一个“要钱没有要枪大把”的买家,接下来注定只会走出这三个步骤:
赊账、赖账、零元购。
图片
所以美国是一个必然会萎缩甚至反噬的市场,你在这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尚且可以理解。
支付巨大的额外成本去乞求和它长期绑定?那就纯属失心疯了。
但凡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老赖害人,从来都是从离他最近的人下手。
无他,容易尔。
图片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各国未来面临的真正挑战根本就不是“和美国的合作顺不顺利”,因为它横竖都不会顺利。
真正的挑战是:
在“后美国时代”应该怎么挣钱?
这和谁当美国总统无关,特朗普的行为只不过是把进度提前了而已,他现在恨不得一步跨到“零元购”。
这个局面当然会减少人们“得过且过”的安逸日子,对于弱者来说确实有种“天塌了”的感觉。
但它同时也会帮助人们看清现实,对于强者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总比“温水煮青蛙”强。
图片
那么在“后美国时代”还有办法挣到钱吗?
当然有。
不过要找到这个办法,首先要搞清楚“后美国时代”的贸易运行逻辑。
时代的洪流
国际贸易的本质是跨国生产协作。
而在同等技术水平下,协作的规模越大,分工越细,效率就越高。
最初的全球贸易协作,是从“块式经济”开始的。
在这个阶段,各个国家和地区各自形成一个独立体系,分别造出最终的产品,然后再拿到国际市场上去交易。
图片
你造汽车、我造衣服、他造轮船...
因为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量都不多,所以这种靠一国之力建立起来的协作系统注定不会太大。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集装箱开始被应用在国际运输中。
图片
这为产业链的跨国协作提供了可能。
在集装箱的保驾护航下,上一个生产节点制造的配件可以以标准化的方式,方便的运送到位于世界某处的下一个节点。
从这之后,全球贸易协作就进入到了“链式经济”阶段。
你造车门、我造车轮、他造发动机...大家共同努力把车造出来。
在这个模式下,生产协作的范围就扩展到了全球,让更多的人都参与到了分工协作中,把效率提升了一个级别。
图片
我国从改开到加入WTO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深入参与该体系的过程。我们的经济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过该模式依然存在瓶颈:
产业链之间过远的物理距离造成了协作成本的居高不下,同时也阻碍了不同产业链的融合。
进入21世纪后,全球贸易协作又出现了新的趋势:
产业链开始集中。
向哪里集中呢?向中国。
之前产业链分散在世界各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国家单独拎出来都没有多少人口。
图片
而中国有14亿人口,且大部分劳动人口都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
再加上建国后积累出来的完善的工业体系,中国仅靠自己的力量就足以建立规模庞大的协作系统。
而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进行生产协作,各种资源就可以毫无障碍的流动,很容易聚集和融合,产生“集聚效应”。
这又把生产效率提升了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图片
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链向中国集中,中国最终成为了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现在的很多现代工业产品都能在中国的一个城市甚至一条街里凑齐制造它所需的所有配件和技术人员。
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效率。
在这个基础上,全球贸易协作进入了“中国中心”阶段。
成都造机头、沈阳造机身、哈尔滨造机尾、天津造航电、上海总装...大家共同努力把大飞机造出来。
图片
这就是我们在美国次贷危机后依然可以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并维持高速发展的底气。
那么这是不是人类贸易协作的终极形态呢?
本来是的,至少短期内人们都看不到这个模式还有什么新的升级空间。
然而特朗普在2018年的一通王八拳又打出了一个新局面。
“工业克苏鲁”,崛起!
在懂王贸易战的压力下,商家如果要继续把产品顺利卖到美国,就只能想办法让它们从别的国家出口。
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把产品先运到第三国,换上第三国的“身份证”后再出口美国。
这样的产品俗称“洗澡蟹”,太平洋就是中国企业的阳澄湖。
图片
当然,美国对此也有很多防范。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厂家会直接把最终的组装工序放在第三国。
你就说是不是第三国造的吧。
这套模式造成了三个后果:
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升,美国消费者需要为购买这些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加剧了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很多国家获得了参与中美贸易的机会,相当于中间商赚到了一个渠道费。
中国部分技术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目的地包括东南亚、拉丁美洲...等等。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隐藏在台面下的后果。
图片
大家想想,这些为了应付贸易制裁而去各国建厂的人都是谁?
还是我们。
也就是说在特朗普的压力下,中国产业链又以中国为中心辐射到了世界各地。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就此开始融入中国产业链。
这意味着全球贸易协作再次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辐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中国进一步加强了产业升级的力度,把更多的国内资源聚焦到了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上。
图片
同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承接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溢后,又加深了它们和中国的绑定。
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协作系统越长越大,于是就有人用美国科幻小说中的一个强大的怪兽(古神)形象来形容这个系统:工业克苏鲁。
图片
当然,转型期肯定会带来阵痛,很多经营者会因为赛道的突然变迁而受到冲击。
但如果我们看整体的发展,数据是这样的(不含港台):
2018年贸易战开启时,中国出口额16.42万亿人民币,贸易顺差2.33万亿人民币。
2024年,贸易战打了六年后,中国出口额25.45万亿人民币,贸易顺差7.06万亿人民币,接近一万亿美元。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一贸易地区顺差。
特朗普被自己六年前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出口额占比从2018年的56.3%提升到了2024年的65.6%,现在已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导。
未来全球贸易模式的进化方向已经非常明显:
以中国为中心不断的扩大协作范围,并最终建立起一个公平高效的全球统一市场。
我们即未来,历史的车轮就在我们的脚下。
图片
那是不是说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用改变,继续埋头苦干就能成功拥抱新时代了呢?
并不是。
我相信大家现在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各行各业都很卷。
虽然我们的生产力越来越强、贸易规模越来越大,但工作却非常辛苦,怎么努力都挣不到太多的钱。
图片
如果说我们以前的产业利润微薄,那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我们之前做的大多是低附加值产业,而且很多产品的技术和品牌都在发达国家手里,分到的利润少很正常。
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做高附加值产业,且技术和品牌都是自己的,利润却依然很低。
就比如说汽车(乘用车)行业,该产品是个人消费品中最高端的产品之一,我国也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工业国。
然而在我国的车企中,净利润率能达到5%以上的公司非常少,大多数连1%都达不到,边做边亏的不在少数。
图片
企业利润率低,员工收入自然上不来。
我们不追求美西方依靠霸权攫取到的那种超额利润,但也不至于利润微薄到这种程度吧?
这显然不合理。
而这个局面背后的原因,就是阻挡我们拥抱新时代的最后障碍。
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找到了在“后美国时代”赚钱的钥匙。
图片
破局的唯一解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主要依靠两件事:
生产力的提升;
资源的合理配置。
正如刚才提到的那样,我国的发展已经为人类提供了升级生产力的最优解。
但另一方面,全球市场资源的配置模式却不是由我们主导的。
它由谁在主导呢?
大客户。
客户需要什么,厂家就生产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图片
全球产业链这几十来孜孜不倦的升级和努力,都是在为以美西方为首的发达国家服务。
俄罗斯学者谢尔盖·穆尔扎在上世纪90年代给这些发达国家的人起了个称号:“黄金十亿人”。
他们以全球14%的人口消耗了全球60%的消费品。
当然,有钱人多消费没问题,问题是他们现在没钱了。
当大客户变成破落户,就意味着之前围绕这些大客户搭建的资源配置模式全部都是错误的。
错误的道路当然会越走越窄、越来越卷。
全球几十亿人的生计,不可能永远指望那十亿人的市场。
图片
但巨大的惯性仍在推着所有人在这条拥挤的道路上继续拼命前行,任何人单独跳出来都会陷入孤立的境地。
大家的产业链都是匹配美国市场的,你跑去尝试别的市场,那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者。
怎么办?
很纠结,但也没什么好纠结的。
对于注定的死路,跳出来是唯一的选择。
图片
其他国家可能无法承受这样做的风险,但中国可以,因为实力足够强大。
比如说现在中国的发电量已经超过欧美之和,这种体量的生产系统根本不存在被孤立的可能。
如果硬要说“美国是甲方、中国是乙方”,那么现在的中国也是一个超级强大的乙方,在很多领域甚至是唯一的乙方。
图片
这种碾压级的生产力也造就了一个尴尬:一年近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这说明我们在国际上找不到足够多的比本国产品更好的产品,钱根本花不出去。
图片
而如果买不到东西,赚钱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传统贸易下的亮眼数据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越来越像是一场虚假繁荣:
我们废寝忘食的工作,换来的只是一堆废纸。
这里面虽然有发达国家搞贸易制裁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星球上已经没有任何经济体能够匹配中国的生产规模。
图片
所以只要我们选定方向,世界就会自动向我们靠拢。
而我们在此次关税战中坚决维护贸易秩序的立场,也证明了我们是世界上唯一有资格主导未来贸易体系的国家。
不过仅仅成为主导者还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创造出新的需求以替代发达国家手里的那些已经没有财力支持的“伪需求”。
图片
怎么创造呢?
既简单又不简单。
简单的是可以直接参考美国模式:
把钱印出来,需求就有了。
不简单的是如果完全照搬美国模式,那么即使成功了也会走上和美国同样的衰落之路:
通货膨胀、债台高筑、产业空心化。
图片
人们一般认为:美国走到现在这般田地,就是他那套“以债为锚、虚空来钱”的货币系统造成的。
这套系统印多少钱就要发多少债,几波放水后自然债台高筑。
不过无节制举债虽然很坑,但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
债务说到底是个中性词,它会给你带来什么,取决于你拿它去干什么。
那么美国举着一大堆债务干什么去了呢?
消费去了。
他用借来的钱去购买了大量现成的产品和服务,过上了非常舒服的日子。
图片
这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消费不创造增量财富。
你把借来的钱全部花掉了,以后拿什么还?于是只能借新还旧、然后越借越多。
那怎么才能突破这个螺旋下坠的死循环呢?
办法就是别老想着消费,应该拿大部分借来的钱去创造增量财富,即投资。
包括扩大生产、研发科技、兴建基建、普及教育、提升国防...
图片
这些事业产生的增量财富可以为你还上之前的债务,让你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正循环。
讲到这里,在“后美国时代”赚钱的钥匙就浮出水面了。
结语.新体系
首先,由我们主导的贸易体系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民币。
具体在发行货币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综合锚定的方式,锚定包括债务、资源、电力、产品...在内的一揽子标的物。
图片
这可以让人民币从根子上就比其他国家的货币更健康。
更关键的是第二点:我们要把美国主导的“印钞-消费”循环改革为“印钞-投资”循环。
即中国用人民币在各国进行包括基建在内的各项大规模投资,在获得长期收益的同时,也给各国注入人民币。
而各国一方面获得了发展,一方面也获得了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人民币。
在市场货币量充盈的时候,人们的收入自然也会提升。
于是新的需求被开发出来,新的资源配置模式也由此确立。
图片
这个目标现在看起来很遥远,但只有确立了远期的目标,才不会被眼前的岔路所迷惑。
当然,这条道路绝对不会轻松。
因为它是对美西方主导的旧秩序的釜底抽薪,必然会遭受来自美西方的巨大压力,包括战争威胁。
同时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也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的存在。
在我们建立起足够的全球威慑前,他们不会放心和我们合作,也不会认真保护我们在当地的投资和权益。
他们现在在观望,等待着最终的对决。
图片
谁赢他们帮谁。
然而不管这条道路如何艰险,基本的道理都不会改变:
我们没得选,建立新体系就是唯一的出路。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反抗者比投降者更加理性。
不过我们也不用太过紧张,因为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霸主,远没有他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强大。
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赢得冷战确立霸权,到现在疲态尽显即将跌落王座,不过才三十多年而已。
图片
这个成绩远不如自己的前辈大英帝国,堪称人类历史上最短命的全球霸主。
而我们曾见过地狱的模样,又怎会在这样的对手面前退缩?
所以,
如果他们要战,那便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