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近年,随着我国高超声速导弹的发展,有一些军迷就感觉,我军缺少一种高速飞机作为高超声速导弹的载机,而传统的轰-6家族虽然航程和载弹都不错,但是航速不够,反应能力有限。
因此,一些人就想着和俄罗斯一样,采用可以超音速飞行的米格-31截击机作为载体,发射高超声速导弹。
有意思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米高扬设计局确实向中国积极推销过米格-31和米格-31M超音速截击机,并罗列了一系列好处,但最终还是被我军婉拒。
米格-31是苏联在米格-25截击机基础上发展的重型超音速截击机。
相比于米格-25截击机暴力的3马赫飞行速度,米格-31的飞行速度下来了,但最高也达到2.8马赫,能够保证第一时间飞到目标区域进行截击作战。
在截击作战中速度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军始终保持着2.2马赫飞行速度的歼-8II系列战斗机。
当然,米格-31是截击机圈子中的No.1!
该机的“大脑”和“眼睛”有了质的飞跃,它是世界第一种装备了被动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采用ZaslonS-800雷达系统,包括SBE-16扫描相控阵机载雷达,最大搜索范围200公里,可以锁定10个目标并导引4枚射程达100公里的R-33远程空空导弹(北约代号AA-9)攻击目标。
与此同时,米格-31还装备了APD-578数据链系统,可以把4架飞机联接起来,每架可“看到”前方140度,200公里宽的正面,相互之间的协调不用再通过飞行员的语音了。
4架米格-31组成的小队能以较大间隔一线平推,扫过宽达800公里的正面,这对于国土广阔的苏联来讲简直太有用了。
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都是地广人稀,不可能到处建设雷达站和防空阵地。
在预警机数量不够的情况下,几架米格-31截击机能彼此协同,机群具有搜索范围大、火力充足的优势。这些战机能迅速扫描辽阔的领空,若有敌情马上就通过数据链协调,并自主投入战斗,无论是成本还是效率,都比地面上建设几百个雷达站,布上一大堆防空导弹要好很多。
也正是这个优势,米高扬设计局在苏联解体后开始向外推销米格-31截击机。
当时苏霍伊设计局已经通过出口苏-27战斗机打开了局面,设计局和生产工厂中设计员和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了保证。而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战斗机却订单寥寥,所以将当时保密等级还很高的米格-31截击机拿出来,死马当活马医,能卖钱就好!
米高扬的米格-31M改进型截击机频繁出现在航展上,并向中国推销。
理由也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米格-31的这些特点都能够符合我们的国土防空需求。
不过在仔细评估后发现,我们的情况和俄罗斯还有所不同。
俄罗斯主要面对的是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和反潜巡逻机,这些大飞机是米格-31的绝佳靶标。但是我们在东南沿海面对的都是对手的高性能战斗机,而米格-31与前一代的米格-25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机动性。
那么这种飞机就不再适合我们的需求。而且后来我国预警机发展迅猛,也不需要米格-31这样的飞机来兼职预警机。
相反,上世纪90年代我国急需要地防空的远程地空导弹系统,因此最终没有选择米格-31截击机,而是引进了S-300PMU1/2系列远程地空导弹系统。从总体来看,我们的决定还是明智的!
至于高超声速导弹,作为攻击性武器,使用的时机都掌握在进攻方一方,不像防空截击作战那样需要载机高速抵达目标区域,因此使用轰-6挂载也没有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