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级入轨,大气层内外通用新概念发动机即将突破?
2025-10-24 23:24:51



直到今天,各大国也拿不出一例水平起飞,单级入轨的案例。就算是垂直起飞,单级入轨也做不到!再退一步,就算是先把飞行物用大型飞机吊到1万米以上的高空再释放,此时用火箭单级入轨也是几乎办不到的!正因为如此困难,导致已经讨论了快1个世纪的空天飞机,也就是从跑道上水平起飞后,不论用什么办法,最终完整的起飞本体完全飞进太空的飞机,至今不见实物;即使有,也一定是一级半入轨的!也就是必须像航天飞机一样抛掉燃烧完毕的巨大燃料储箱再加上2个庞大固体助推器,100多吨的航天飞机才能在轨道飞行;但是对比在发射架上刚刚起飞时超过3000吨的全重,最终剩下的100来吨,对比普通火箭的入轨效率几乎别无二致。那么为何至今不能实现单级入轨呢?最大的技术难点,

在于普通火箭完全无法利用大气层内部丰富的天然氧化剂,也就是氧气。而凡是吸收大气层氧气进行飞行的所有推进模式,又没有一种推重比可以对比液体火箭。而且一旦进入60公里以上,想继续吸气推进也没有足够的氧气浓度可以燃烧利用了。要知道当今最顶级的涡扇大推,即使以变循环的模式,都很难做到20级别的推重比。而随便挑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比如YF100;不算储箱,单纯火箭发动机本身,全重只有1.99吨,但是海平面推力就有120吨以上,推重比直接超过60!这是传统涡扇再发展精进也很难达到的理想境界。可问题恰恰出在“不算储箱”几个字上。如果把储箱再加内部的燃料与氧化剂全部算上,几乎没有起飞推重比超过1.4的大型火箭。这就是两者的极端矛盾之处。当前流行,

图片
火箭复用,这仅仅是一个成本控制问题,而不是推进技术上的本质性突破。要实现空天一体,一级就入轨,就需要一种全新概念的新式发动机。仍然采用最基础的航空煤油作为单一的核心燃料。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可以通过传统进气道吸收外界的氧气燃烧做功。如果感觉单纯吸气推重比不够,也可以同时利用自身携带的液氧,充分加速到8到10马赫。进入60公里高度以上时,则完全利用自身携带的液氧燃烧,等于传统二级火箭迅速入轨。这里面最大的技术挑战有两个:第一是进气道与增压燃烧系统可以确保10马赫下的剧烈冲击与3500K以上的涡轮前进气温度,当然也可能根本就没有涡轮这个部件!总之比当前的传统涡扇直接提高1000度以上。第二是常温常压液氧加注与保存技术。虽然任何一项,

图片
单独拿出来都是天顶星技术。不过既然去过月球背面,自然有人;对了不是地球人,主动献上全套图纸还有计算说明书。预计在3年之内,就能在神秘大国的7代机上见到实物。在隐形叶升级版上提前测试一下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