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客对华敌意呈现微妙变化——慕安会现场感受
盘点三天来采访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的点点滴滴,三个感受清晰地浮现在记者的脑海。
西方不安全感空前
第一个感受是本次会议凸显了西方空前的不安全感。慕安会组织者在本次会议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七国集团国家的大部分民众认为,十年后他们的国家将变得更不安全、更不富裕。
在这种氛围下,慕安会前后民众申请的反北约、支持巴勒斯坦以及其他示威达50多场。为了保证会议安全,德国当局增派5000名全副武装的警察,从机场到会场沿路的所有出入口和桥梁上都部署警力,部分空域也宣布临时关闭。
图片
▲2月16日,德国警察在慕安会会场外加强警戒。(法新社)
在这种不安全感下,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大会第一天即强调,无论俄乌冲突如何结束,无论大西洋两岸的选举结果如何,“有一件事是非常清楚的,我们欧洲人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为安全做更多的事情”。不过,在谈到具体举措时,他只重点讨论了德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军费的大幅增加,称欧洲主要国家军费预算“加起来超过了俄罗斯”。这多少给人一种“花钱买安全”“病急乱投医”的感觉。
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在本次会议上直言,在慕安会上听到一些欧洲和美国领导人讨论“他们-我们”式的安全观总有些“不舒服”,“他们总喜欢说自己的安全、盟友的安全,而不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安全”。这句话说到了很多与会者的心坎里。
仍是说一套做一套
第二个感受是本次会议凸显了西方口惠而实不至、说一套做一套的老毛病。在本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滚动着这样一段话:慕安会全部活动及其所有组成部分均受“慕尼黑规则”引领,鼓励相互交流和互动,不要互相说教或忽视对方。
不过,大话说得很丰满,现实看起来却很骨感。此次会议美国一如既往地有众多政要学者出席,从副总统、国务卿到两院议员和政府高官,美国代表几乎无处不在。但另一方面,在本届会议60场活动所有发言者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来自全球南方,而这还是全球南方代表迄今为止在大会上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在俄乌冲突爆发即将满两年的背景下,本次会议邀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会,但和去年一样将俄罗斯代表排除在外。就会议第一天的情况看,美西方代表继续发表反俄的亢奋言论,却缺乏对这场危机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话。同时,尽管巴以冲突及其外溢效应带来的中东局势恶化广受关注,但本届会议同样拒绝邀请伊朗代表参加。
对华敌意有所收敛
第三个感受是本次会议也反映出,在面临多重危机的情况下,西方在继续保持惯性的自我中心霸权心态的同时,开始收敛并压抑自己对中国崛起的抵触情绪,会场气氛整体上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对华敌意。
曾多次参与慕安会的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对记者说,前些年从副总统彭斯到国务卿蓬佩奥等,美国参会代表一到会场就会对中国长篇大论,甚至“从头骂到尾”,“作为中国人坐在下面听会的感觉很不好”。
去年参会的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在发表演讲时,也曾经多次提到并把中国当作需要防范的重大挑战和风险。但记者注意到,她在今年会议上发表演讲时只有一处提到中国,然后通篇都是讲俄罗斯、以色列、北约和跨大西洋关系。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本次会议致辞中则全程没有提到中国,而是聚焦俄乌冲突、美欧关系、国防预算等安全风险话题。记者在会场碰到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国代表表示,德国希望加强跨大西洋关系,但另一方面,也希望加强与中国强有力的经济合作。
在这方面的一个最直观细节是:在结束主持本次会议“中国专场”讨论后,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迫不及待地在台上公开向中方发出明年再来的邀请。在得到中方“一定会来”的表态后,他的表情顿时变得更加轻松。(记者:聂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