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的真相可能令人毛骨悚然!
综合新华社、海外网等多家官媒报道,以色列中部时间2月20号晚上,中部城市巴特亚姆市3辆公共汽车发生爆炸,当地官员称没有人员伤亡。以色列警方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袭击事件,袭击者蓄谋在至少5处地点同时制造爆炸,巴特亚姆市停靠在不同停车场的3辆公交车发生爆炸,事发时车内无人,另有两辆公交车在不同地区发现装有爆炸物,目前已经在爆炸前进行了拆除。
以色列警方定性这些公交车爆炸事件是“疑似恐怖袭击”!
其中一枚未引爆的爆炸装置重达5公斤,上面写着“图勒凯尔姆的复仇”。图勒凯尔姆是以色列军方最近在约旦河西岸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一座城市。
虽然调查还没有给出最后的结论,但以色列政府已经按耐不住了!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已经下令军方加强对约旦河西岸的攻势,他在一份声明中说:“鉴于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在特拉维夫地区针对以色列平民发动的严重恐怖袭击企图,我指示以色列国防军加大在图勒凯尔姆难民营以及朱迪亚和撒马利亚地区所有难民营的反恐行动力度。”
他补充道:“为恐怖主义提供庇护的居民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初看新闻并没有引发笔者过多的思考,但细读几遍报道之后,不禁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大胆假设、合理推测
首先让笔者觉得奇怪的是,如此重大的公共汽车爆炸袭击事件竟然没有发生人员伤亡,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要知道,恐怖组织发动“恐袭”就是要制造恐惧的氛围,其手段必定是血腥的,这事要真是恐怖组织干的,怎么可能没有伤亡?以色列方面给了一个在笔者看来有些蹩脚的借口,他们说袭击者设定错了定时炸弹的时间,把早上9点设定成了晚上9点。
但这个说法有些不合逻辑,如果说约旦西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者有能力绕开摩萨德的追踪,策划一场规模如此之大的炸弹袭击,那么他们又怎么会犯下如此幼稚的错误?
其次,那枚未爆装置上写的“图勒凯尔姆的复仇”才是最不合理的地方,我们都知道,炸弹一旦爆炸,这些印刻在上面的记号自然也就没了。难道说,巴勒斯坦方面的组织者知道这枚炸弹不会爆炸?如果想昭示身份和目的,他们明显可以像其它组织那样,在事后来认领这件事,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最后,就是以色列军方的行动简直太快了,警方的正式调查结论都还没有出炉,他们就迫不及待的在约旦河西岸展开了密集行动,似乎他们已经笃定了这事就是巴勒斯坦方面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策划的。
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这整场事件是以色列政府自导自演的话,那上面这些不合理是否就能说得通了呢?
可能大家都忽略了另外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那就是2月20号,哈马斯正式向以色列移交了4名人质尸体,其中包括年幼的婴儿克菲尔·比巴斯及四岁的哥哥阿里尔和他们的母亲希里。这家人遗体的移交,让以色列陷入了举国悲愤的状态,很多以色列人聚集在国防部外的广场上哭泣。以色列指控哈马斯屠杀了这家人,而哈马斯则说这家人是死在以色列的空袭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移交这一家人的遗体,是上个月以色列明确要求哈马斯要办的事!
当前以色列群情悲愤,整个国家弥漫在一派肃穆的气氛当中,如果在这个时候来上一次“恐袭”,那以色列人的这种悲愤立刻会转化成仇恨,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支持军队复仇。或许,早在以色列要求移交这家人遗体的时候,今天的这一幕就已经被策划出来了。
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自己的判断,仅供大家参考!
但还是那句话,假设的时候不大胆一点,那什么时候大胆?国际政治博弈中,很多出人意料的突发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大胆假设,所以当事情发生以后才会显得那么突兀。
那么,倘若这个假设是真的,以色列方面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侵略战争的阴影
相信朋友们对这种伎俩不会陌生,当年的日本人也玩过这一套,故意制造矛盾,刻画自身受害者的形象,不过是侵略者在发动侵略战争之前找的合理借口罢了。
接下来,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要当心了,以色列的野心已经不止加沙那方小天地,他们的矛头已经对准了约旦河西岸更广袤的巴勒斯坦领土,阿巴斯总统当前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当然,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个可能性,那就是以色列通过故意挑起矛盾向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施压,迫使他们在加沙问题上让步,逼迫他们支持特朗普提出的“接管加沙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