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延安的第二天,在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后,我就去了南泥湾。 南泥湾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年除了一首《南泥湾》歌曲还在传唱回响,文艺界已经鲜少有作品提起。倒是一些身居作协高位,领取高额工资的知名作家,甚至还玩弄起历史虚无主义,比如《车欠土里》这样的作品,矛头直指TG当年的土改。 多年前,我甚至还听到一些捏造的流言,说TG曾经在陕北种植yapian云云。很显然,这是经不起推敲的谣言,新中国成立数年时间,就在全国根除了延祸中华民族百年的鸦片种植产业——TG对这东西,可谓深恶痛绝。为此,我前一阵还专门买了中国共产党禁毒史的相关资料(后面会写几篇这样的文章)。 手机里的《南泥湾》歌曲,有两个版本,一首是郭兰英的经典版,另外一首是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版本。实际上,我更喜欢后者,听起来有更有激情,沙哑的声音更有顽强不屈服的味道。 【走进南泥湾】从延安出发往东南方向,顺着国道前进十多公里,就上了包茂高速公路,再往前开二十来来公里,出了高速公路,再前进几公里,就到了南泥湾。
路修得不错,开车路上拍照不太多,从地图街景获取沿途都是山区,并没有多少村庄,还穿过了几个隧道,虽然只有几十公里路,但是当年从延安,走到南泥湾并不容易。当时的道路条件艰苦,都是山间小路,还要翻过一些山梁,运输主要靠人力和畜力,从延安到南泥湾差不多有一天的行程。 车从高速公路南泥湾出口下来,还有十来公里道路,才能到达南泥湾的那片农垦区。在垦区的中心,有一个小镇,就是南泥湾镇。南泥湾纪念馆,就建在镇边上。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毛泽东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红色大字,篆刻在纪念碑上,阳光照耀之下很有力量感。纪念馆并不大,主要是一些图片,还有一些农具和物品,展示的是当时开拓南泥湾的情形。
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南泥湾,我后来做了一些功课。用腾讯地图做了一些截图。第一幅图,是延安一直到南泥湾镇的地形图,坑坑洼洼的地形,就是黄土高原被雨水侵袭而成的高原山地。山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地形特别崎岖,地图上显示海拔在1200米左右。在陕北黄土高原之上,这就意味着一个温差很大的气候条件。顺便说一下,在陕北洛川、白水、延安一带,黄土地上所产的苹果特别优质,就是因为黄土地的营养物质丰富,加上昼夜温差很大的独特气候。
为了说明一下南泥湾的开荒土地,在下面这个图里,我把在南泥湾看到的比较优质的大片耕地,用绿色的线条围了一下,绿色区域包围的地方,就是南泥湾主要的垦荒区。 做这个功课,并不是为了给大家上一节现场地理课。而是想告诉大家,从延安到南泥湾来开荒,是一件多艰苦的事情。
就农耕条件来说,南泥湾是延安附近的一块宝地,群山围绕的小山谷,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小盆地,小山谷不大,但是有一些稍微平坦的连片土地,谷底有一些水资源。因此对于陕北高原来说,这里是一块可以开荒种植的的好地方。——后来这里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也是因为相对优越的天然地理气候条件。 在延安,宝塔山下也有一条延河水,顺着河谷也有不少可以开垦的耕地,但是以其耕地面积,能够负载的人口并不多。很显然,随着延安解放区的发展,延安城区附近的土地,很难满足后勤供给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解放区面临的是全面封锁。
了解南泥湾大致的地理状况以后,可想而知,当年的南泥湾开拓有多艰苦。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去70多年前,重温一下南泥湾当年开垦历史,回望中国共产党的来时路,品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首先,我们来解答一个疑惑,既然南泥湾气候条件不错,水木丰茂,为什么在当时渺无人烟呢?纪念馆里关于南泥湾往昔语焉不详,只提到了当年草木丰茂,物产丰富,而清政府挑拨回汉民族的自相残杀,导致此地后来萧条败落。(开荒以前,蒿草长得比人还高)。
自然,这一段历史,很快会回溯到清朝同治年间的那一场西北惨祸。——为了和谐,这段就不展开讲了,之前的《延安行(二)》的文章里面提到过。 南泥湾的屯垦开拓,既可以说是被逼无奈,更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重要一课——补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这一课。 抗战爆发以后,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被迫同意陕北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就是八路军),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但是在1939年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对我敌后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一九四〇年秋,国民党停发八路军军饷,并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边区的外援全部断绝。国民党的顽固派,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什么是猪队友?国民党很好地诠释了这三个字的内涵。从来就是猪队友,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统一台湾,还能够指望他们吗?)。
陕甘宁边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只有一百四十万老百姓,土地也比较贫瘠,要保证供给军队和机关学校人员的衣食需要,实际上非常困难。毛主席曾经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有另一段话:“我们曾经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穿,工作人民在冬天没有被子盖,困难大极了。”毛主席向来很少说“困难”两个字,可见当时陕甘宁边去环境之艰苦,形势之恶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而王震带领的八路军359旅屯垦南泥湾,在1941年春天到1944年10月,不仅开荒出了大片的良田,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此也成为立党立国最核心的支柱力量。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长为“全产业链”的产业帝国,但是这份精神力量,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 离开南泥湾的时候,脑子里总回荡着孟子的几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来时路,无处不在在验证着这几句话。正是因为共产党创业艰辛,无所倚靠,所以才锤炼出无比顽强的精神意志,有着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有着天下兴亡的担当。——这份红色基因,须得代代传承。 不由得想其已经湮没于历史红尘中的苏共(俄罗斯共产党还在,不过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早已不复当年苏共),就是革命斗争胜利来得太快,摘取胜利果实的过程太短,革命队伍缺少了艰苦磨砺,没有成长出顽强的基因,甚至对敌人丧失必要的警惕性,苏联整体更没有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苏联后来解体的悲剧,种子在其早年已经种下。 【从南泥湾到天山脚下】驻军屯垦,以农养战。是中国千年以来军队的优秀传统,因为自己有生产能力,因此可以大大降低对国家的后勤供给需求,军队驻扎一个地方,就可以长期扎根下来,以至于代代繁衍,变成中国领土“自古以来”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军队种菜的故事,网上流传已经很多。这里就发几张照片,作为对我军“南泥湾精神”的一个呼应。 毛主席对王震将军的评价是“有创造精神。”从南泥湾走出来的359旅,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之下,建国以后,挺进天山脚下,扎根西域,是为生产建设兵团,为稳定西域建设祖国边疆,再立新功。我曾经采访过当年支边新疆的上海知青,虽然已经退休回到了上海,但是他们仍然牵挂着西部边疆,并且以“我们是359旅的后人”而自豪。
不敢想象,如果今天新疆没有兵团人,那么我们西域的形势会变成怎样的险恶。当年还有人曾经主张撤掉兵团,其居心之险恶,可谓怂恿国家“自毁西部长城”。幸好,兵团延续至今,虽然因为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后续人口不占优势,兵团人的后代也有很多返回内地,但是留守西域的兵团人,仍然继承着从陕北出发的“南泥湾精神”,担负着“维稳戌边”的新的历史重任,他们是镇守西域的一支核心力量。 【结语】时至今日,“自力更生”早已成为中国上下的基本共识,核心的技术买不来,关键的产品和设备,只要你不能生产,就可能会被卡脖子,或者付出高昂代价。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只是不想被人逼得走投无路。所以,任何忽悠中国人放弃某种产业的说法,都是对中国人耍宝——中国人才不会上这个当。 在开车返回延安城的路上,我不时地想起了国内的IT双巨头——联想和华为。当年起步的时候,联想甚至走得比华为还要快得多,而坚持自主研发的华为,一路艰苦走来,早已把联想甩得老远。——虽然用国共两党的历史,比较企业成长,略显刻薄并且引喻失当,但是历史教给我们的思想方法,不就是这么简洁而深刻吗?
不管“自主可控”这条路多难走,中国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成长期,经历过太多的磨难,也有着太多刻骨铭心的教训,付出过无数的流血牺牲,早就明白,靠外部的资源支持,都是靠不住的,唯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才可能突出重围。——这就是“南泥湾精神”留给我们最厚重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