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什么是1553B总线?J20的高速光控系统获奖了
2020-07-07 15:37:05






在1980年代以前,大部分苏联制造的战机和引进苏联技术生产的战机,都没有飞机总线的概念。当时大多数战机甚至连机载雷达都没有,还需要地面雷达通过机载电台引导作战。飞机的主要操纵面仍然是机械液压为主。主要飞行仪表多而庞杂,导致驾驶舱乍看和钟表铺一样。而从1960年代的二代喷气机开始,机载的各种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导致驾驶舱的各种显示仪表和按钮有上百个之多,对飞行员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负担。合格飞行员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能默写状态下准确画出座舱的仪表图。不但让飞行员叫苦不迭,就是日常维护飞机的地勤人员也开始晕头转向。因为飞机内部的各个电子设备单元之间连接往往需要大量的电缆和电线,除非长期熟悉某种机型的老地勤外,一般新手仅仅看到那些如蛛网乱麻一样的各种电线已经先晕了。
随着机载电子系统的不断复杂化,这种各自为营的机体内部电子信号通信方式所用的电缆电线不但维修困难,而且还会占用很大的空间和重量,对传输线的定义和测试也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受到个人电脑兴起热潮的启发。美国空军和战机研发单位,从1968年决定开发标准的机体内部信号多路传输系统,并于1973年公布了MIL-STD-1553标准。1553多路传输数据总线成为了各种军机普遍采用的技术。它取代了在传感器、计算机、指示器和其他飞机设备间传递数据的庞大线路,大大减少了飞机航电设备的总重量,并且使用简单、灵活,此标准的修订本于1978年公布,即MIL-STD-1553B标准。1980年,美国空军又对该标准作了局部修改和补充。该标准又推广为美国国防部武器系统集成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一,被广泛的用于飞机综合航电系统、外挂物管理与集成系统,并逐步扩展到飞行控制系统甚至坦克、舰船、航天等领域。



广泛应用于美国和欧洲的海、陆、空三军,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国际军用标准。而通过和P珍珠计划,首次接触到了1553B总线技术的概念。从1987年开始,也颁布了相应的机载总线的标准。此后新研发的各种战斗机和其他军机都用上了1553B的标准。1553B总线为多冗余度总线型拓扑结构,具有双向传输特性,其传输速率为每秒1Mb,传输方式为半双工,采用曼彻斯特码进行编码传输。1553B总线标准的推广应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相当于把2.5代和3代战机都进化成了现代智能机。机载电脑在现代化战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部分代替飞行员的作用。不过到了隐身机时代,特别是隐身机的高度智能升级版,传统的1553B每秒1M的信息传输速率,已经远远跟不上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需要。于是出现了全新的光控光纤总线,可以把机体内部的信号传输速率提到每秒数十G,是过去1553B总线速率的数万倍。



不但本机的信息处理完全高速智能化,而且多机联网甚至是战区内数百个平台的高速联网作战也成为可能。超级大国第一种采用光控光纤总线的战机应该是F35。而早服役十几年的F22A仍然采用了老式的1553B总线,已经很难融入现代空中网络战。而目前J20、J16和J10C都是光控光纤总线。负责开发这个项目的人员已经公开获奖。J20、J16、J10C三剑客的网络战力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