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媒体开始聚焦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为什么军民融合这个话题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样一个高度?未来中国的民营企业甚至私营企业可以为解放军制造武器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军民融合是咋回事。近十年来,中国军工产近些年来发展很快,这从一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陆续进入中国军队服役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原有的军工存在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权责不清晰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薄弱环节,特别是与民用工业近乎平行发展的结构越来越不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创新发展。
而从世界范围看,实现军民融合、军民一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例如美国的波音公司既是生产轰炸机、加油机等军用武器装备的巨头,也是世界上两大民航客机的巨头之一;日本对于军民融合就更加重视,因为按照日本的和平宪法,日本不能拥有军队,自然也就不应有军工企业的存在,于是日本采取了一套“政府主导、军民一体、寓军于民、以民促军”的军工生产体制,规避掉了宪法的约束。
也就是说,日本在国家层面并不设立专门生产武器装备的兵工厂,而是通过防卫省以合同方式将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委托民营企业完成。军民融合的深化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发起的新军事变革,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关键步骤。
日本曾提出,日本的每一项技术创新,都要想到对提高自卫队的战斗力有何帮助。在美国,85%的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同样可以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除此之外,日本还将强大军工实力隐藏于民企之中,一旦有事,这些企业就能迅速投入到军工生产中去,军民融合实际上已经成为日本储备国防实力的一个重要策略。
众所周知,军工是尖端技术优先应用领域,也是颠覆性创新的汇聚之地。例如,当前非常火爆的虚拟现实(VR)技术,最早的应用就是战斗机的头盔瞄准具上。一系列的出台,意味着未来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前景极为广阔,如通用航空、北斗卫星导航、商业航天发射、网络安全等,市场规模都是“万亿”级。
对民营企业来说,介入军工领域,将会有以往自己无力聘请的基础类资深专家参与指导,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非常有利于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时,放开民资民企也有助于盘活退役军人等优质人力资源,提高地方就业率和经济增长动力,更加重要的是,军民融合本身也是一种备战模式,可以被看做是解放军正在为实战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