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3日,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白宫与美国总统拜登会面。尽管德美双方对此次领导人会晤寄予厚望,但是在从柏林通往华盛顿的路上,至少已埋下了“三根钉子”。
图片▲资料图片:2022年3月24日,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拜登(左)和朔尔茨在欧盟峰会期间会面。(路透社)
第一根“钉子”是刚刚埋下的,也就是两国间关于援乌坦克问题的“罗生门”。这两天,德美就这件事的扯皮很是吸引“吃瓜群众”的目光。美国说,同意对乌交付美制“艾布拉姆斯”坦克完全是因为德国的苦苦相逼,强调自己是出于作为西方“老大哥”的责任感,为了维系“联盟团结”,才勉为其难答应提供在乌克兰根本“派不上用场”的坦克。美国还一口咬定,德国的“豹”式坦克才是最适合乌克兰战场的,但德方却坚持美方先给乌坦克自己才能跟进。美国的这番说辞令德国很生气,不仅强调“根本没这回事”,还辩称“很难想象德国总理会向美国总统强加某些条件或提出要求”。
就在美国翻起这本“坦克旧账”的前几天,朔尔茨还表示,德国在武器交付方面是走在西方前列的,而且有时需要“费力”才能“推动盟友实施他们自己承诺的行动”。德国走在前列,美国又在哪里?谁又是被“费力推动的”?在朔尔茨马上就要启程访美的节骨眼上,美国对德国公开“打脸”,朔尔茨对此将作何感想?
第二根“钉子”,就是持续发酵的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近日,美国调查记者赫什爆料说,是白宫一手策划实施了北溪爆炸事件,俄罗斯方面也就此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相关证据并要求调查。尽管美国和西方主要大国对赫什的爆料和俄方的指证闪烁其辞、讳莫如深,但这件事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不说不代表不存在。据塔斯社报道,德国联邦议员斯特芬·科特雷就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相关调查不透明表示不满,称德国政府派出的代表很清楚,“只有德国的盟友能实施这种恐怖行为”,同时批评德国媒体在美国被指炸毁“北溪”问题上保持沉默。
要知道,朔尔茨本人一度对北溪管道是非常看重的。俄乌冲突爆发后,朔尔茨一直顶着要求“弃用北溪”的巨大压力,但他坚决不吐口将停止进口俄天然气。在爆炸发生前的2022年8月,当时俄方称北溪一号涡轮机发生故障,停止了对德供气。之后,朔尔茨亲自视察涡轮机厂商西门子公司,并站在那台涡轮机前说,机器“无法交付是没有道理的”,把缺失的设备转运到俄罗斯“真的很容易”,话里话外都透露出急切之情。现在拜登政府被曝出是北溪爆炸的幕后黑手,朔尔茨心里会没有疙瘩吗?
图片▲资料图片:2022年8月3日,朔尔茨视察西门子公司,专门查看北溪一号维修的涡轮机。(法新社)
而第三根“钉子”,就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这一法案号称是拜登的一项重要政绩,其中包括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面投资、补贴和减税计划。然而,其中的补贴条款遭到欧盟官员的猛烈批评,指责其歧视欧洲汽车制造商,具有保护主义色彩。外媒评论称,华盛顿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给出了如此慷慨的补贴政策,以至于许多企业不认为在欧洲投资还有任何意义。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拉米说,这个法案具有“反欧”性质。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是德国的骄傲,也是德国工业的龙头之一。去年年底,法国和德国经济部长就发表声明,强烈要求美国应确保“欧洲产品有资格获得与美国产品相同的税收抵免”。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准备“掏空”欧洲工业基础的法案,朔尔茨又将如何与拜登周旋、捍卫德国自身利益呢?
三根钉子,根根“扎心”。俄乌冲突似乎已永久地改变了欧洲。美国在跨大西洋联盟中的主导地位愈加明显和稳固,欧洲也在随美起舞、唯美是从的过程中,渐渐丧失独立性。德国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在处理对美关系中也显得力不从心。即便有“三根钉子”,或者更多“钉子”,恐怕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难怪法国媒体发出哀鸣:“欧洲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