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正值中印边境对峙风口浪尖之际,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放出话来,印度在为“2.5线战争”做准备,同时应对中国、巴基斯坦和国内的安全威胁。此言一出,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军人就该不谦虚)回应道:印度陆军参谋长的言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我们希望印军个别人能够汲取历史教训,停止发表这种叫嚣战争的危险言论。
要知道,即使是军事实力强大如美国,现在也不再喊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口号。早20多年前,前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候,美国可是独孤求败的全球霸主,在那个时候,美国说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还真不是吹的,大家也还真的相信。
毕竟,美国有可以说服人的“成功案例”,在二战后期参乎进去以后,美国在亚洲、欧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战后的红利一直吃到今天,貌似还要再吃上一百年。
回到多线作战的问题上来说,在兵法上一般都避免多线作战,因为这样必然会分兵,力分则弱。只有实力超强的国家,才有这样多线作战的底气。强大如战国后期的秦国,一国VS六国的统一华夏战争,那也是有先有后各个击破。
不过,1949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在多个战场多线作战,并且还全面获胜。只是这种境界,不要说现在的印度学不来,放眼全世界,估计几百年内也不会再有。
解放战争时期的“分兵作战”
经历过长征和抗战的洗礼,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论是思想素质、战斗意志、组织纪律、作战经验、军民关系等方面,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只可惜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不能给这一支军队提供一流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否则中国的地图册,应该至少比现在的再厚实五分之一。
实际上,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是兵分多路多线作战。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中国共产党将东北问题看作战后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而校长率领下的国民党对战后的设想,着力点放在关内的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汉、广州等大城市上,因为这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也是战前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
围绕东北解放战争的细节,这篇文章就不详细展开了。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形势特别复杂,既要接手日本人撤离后的统治真空,又要面对进入东北对日战争的苏联红军,而且国民党方面后来也派驻了重兵参与,加上当地的土匪山贼。
而就在东北战场如火如荼进展的时候,1947年8月,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取胜后,千里挺进大别山,在国民党的心脏地带,又扎下了一把尖刀,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及至到了解放战争决战的三大战役,分别是三条线作战: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华东野战军饶漱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由于辽沈战役结束比较早,东北野战军也参与了平津战役,奠定了和平解放北京的力量基础。
1950年,毛泽东回忆解放战争时说:“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毛主席曾经对任弼时说:“中央留在陕北,是一个战略问题,这样可以牵制住敌人,减轻其他战场的压力。如果中央过了黄河,西北战场的敌人就会很快扑向山东,或其他战场,这对全国解放战争是不利的。”
解放战争不仅是兵分多路,而且当时的中央还留在陕北根据地。算起来至少也是三、四条战线的并行作战,加上当时复杂的战后国际形势,能够指挥这样的战争,不仅要求中央领导层极高的战略眼光,同时也要求军队有极高的政治素质、作战素养,而且全军上下都要有极高的忠诚度。
所以,多线作战的要求其实也不高,就是猛将如云,兵马强悍,而且军队的政治素质高,任何时候绝对忠诚,作战意志顽强,还有就是很好的军民关系。满足这些条件的军队,其实全世界也是独此一家。
所以,多线作战的事。不要学新中国,那只是历史的传奇。可以观摩仰慕,不要去模仿照搬。
建国以后的多线作战
为了说明见过以后的斗争,摘录一些历史片段摘要,这些大事记录,来自新华社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0)》,算是正史的记录。
——在新中国成立当日,朱德总司令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典礼大会上宣读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全军指战员迅速肃清国民党发动军队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1949年10月20日,解放军进驻新疆省会迪化(现名乌鲁木齐,迪化是启迪开化的意思,其实这名字并不过时)。
——1949年11月底,我军在粤桂边境对白崇禧军队进行了大围歼作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1949年12月27日四川成都解放,国民党残留在大陆的最后一支主力胡宗南部被全歼。
——1950年1月14日到16日,北京市军管会分别收回了前美国、法国、荷兰在北京兵营的地产,并征用了各地面上的兵营和其他建筑物。
——1950年4月份,第四野战军渡海部队在海南岛登陆成功,随后解放海南岛战役胜利。
——1950年10月份,我军开始向西藏进军,后来和平解放西藏。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带领下渡过了鸭绿江,参加了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
......
从这一系列的大事上可以看出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斗争每天都在进行时,而且不止一条战线。在新华社简报里,每一个历史大事件看上去也许只有几十个字,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牺牲。
与抗美援朝战争平行,同时在国内开展了三反五反的镇压反革命的斗争,进行了取缔各种反动会道门和邪教的运动,进行了取缔各种江湖帮派黑社会组织的运动,还开展了禁毒运动......算起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饱经百年战争创伤的新中国,从上到下都渴望和平,然而还不得不多线进行全方位的斗争。(参见之前的《共和国峥嵘岁月系列》)
除了持续不断的斗争,新中国在工农业建设上,一点也没有耽误。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949年11月,陇海线通车。1950年1月1日,京汉铁路、粤汉铁路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后来建成以后,才有了京广线)。1950年8月,国内民用航空正式开航。
——1951年1月,新华社报道,全国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超过解放时的5倍以上。
——1953年东北火力发电厂建成,鞍钢出铁,同一年第一汽车在长春开工新建。
——1954年7月,我国首批飞机制造成功。
......
从这一系列的历史大事,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共和国青春期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个时代,中国在物质上并不富裕,国内外的压力仍然巨大,但是全国上下干部群众,却充满了战天斗地的革命热情,不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而且战则能胜。无论是在朝鲜战场,驱敌于三八线外,还是在国内的雷霆手段,都体现着一个国家蓬勃向上的朝气。
仔细读一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峥嵘往事,思考两个三十年互相不否认的辩证思想,才能够让我们更好的面对现实和将来。
多线作战何所惧?
我们现在还有多线作战的能力吗?当然有,而且必须有。
无论是经济战、金融战、舆论战还是反腐战,还有现在的军事上的对峙和对抗,以及将来要统一祖国的战争准备。我们的敌人,从来都不会只有一个,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敌人。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不会给全世界输出动荡,更不会主动发起战争。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和平是要靠斗争取得。能战方能止战,以武止戈一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阵子网上热炒的都是中印对峙的新闻。跳出这个新闻之外,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里,其实中国一直在准备着多线的作战,说到这里,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解放台湾的战争,也许不是从海边开始,而是在某个地方某一场战争进行的时候,忽然就撸了一个串串。就像当年美国和前苏联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某个南亚大国被撸过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