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舰载机到了现阶段还没有最终定型,那么到底哪里还不能定型呢?这个问题,不妨从这个型号的原始状态再回头捋一捋。其实从一开始,这个型号原本就不是为上舰而准备的。甚至都不是先天有“户口本”的型号。就是企业本身为了保持不止一个有隐身战斗机设计经验的团队,专门拿出资金,让其中一个团队在竞争正式的隐身机方案被淘汰之后,进行系统性练手的产物。也就是说当年该团队推出的三翼面方案,仅仅在PPT的阶段就已经败落了。败落的根源并不是说3翼面的方案本身不好,而是根本不敢拍胸脯说能够在既定的时间节点内,拿出完全过关的实体机。既然如此没有自信心,那么自然不可能进入下一轮的竞争。但是该团队又相当有实力,尤其是在3代主力舰载机的研制上成效卓著。
图片
于是企业内部就相应的拿出一定的支持力度,搞了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型机的方案,这个方案整体上实际还不如当年的三翼面的性能更突出,而且基本尺寸上也不是典型的重型机而是类似于米格29K的中型机。正常满载起飞重量25吨上下,极端上限不会超过27吨。推出以后就是明显打了几年酱油,内销外销都不是很顺利。但是随着超级大国的F35C与F35B的上舰数量越来越多。现有的3代主力舰载机根本没有全面对抗的任何可能。这就导致研发部署下一代主力隐身舰载机的要求变得紧迫起来。但是再想按照过去主力陆基3代机升级一下就可以上舰的套路来搞,似乎问题很多;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一蹴而就的。于是长期近乎闲置的中型隐身机,到推出第二套修形版后,就突然被重视了起来。
图片
也就有了落户口的待遇。不过算下来正式认可这个项目也有五六年了,为何还是没有正式定型呢?很大程度上就是其起点不高;反倒是在正式确定上舰后,综合技战术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当初可能要求能与F35C正面对抗即可。后来随着8万余吨平台的出现,后期极有可能把指标全面提升到完全可以压制F35C;如果在空战中遭遇F22A也完全不落下风的地步。那么原先的27吨级极限起飞重量显然是远远不够了;还会极大的浪费新式电磁弹射弹弓的最大能力。那么放大到29.5吨到31.5吨之间,也就是定位为30吨级;基本看齐从超级大黄蜂到F35C的体量要求,就能够完全达标吗?现有的多架试飞机,也许就是这个吨位体量级别的。似乎仍然不够!因为电磁弹射器的最大弹射能力很可能超过35吨。如果不获得,
图片
一种足够有35吨级的强大型号,仍然是浪费了最大弹射能力。但是如果真正继续放大到35吨,那么也必然会彻底解决没有侧弹舱的缺陷。可是一旦放大到35吨级,现有的双中推是否能力不足?是否直接上马已经有眉目的变循环?还有,是否采用大大强化后半球隐身的二元矢量喷嘴?总之按照这个思路提升下去,最终的定型版绝对会改的亲MA都不认识,但绝对是个厉害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