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明月照香江,爱国不抽象
2017-07-02 16:37:24



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香港已经回归二十周年了。
1997许多激动人心的影像还令人记忆犹新,然而今天香港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
作为个人来说,香港影视剧在我小时候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霍元甲》《陈真》《万水千山总是情》总是充满着拳拳爱国之心和对敌人的血性抗争。
还有金庸系列古装功夫剧,就连《上海滩》里的黑白势力也都对汉奸报以不耻和痛恨。
这些剧集和主题曲带来的正面影响,深远而长久,它既没有大陆影视中常见的生硬套路,又有带给人们视听上的愉悦享受。赢得了收视率和口碑,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然而在香港回归后这二十年当中,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感没有大幅度提升,甚至在年青人群体中下滑。
讳病忌医是一种逃避,在网络时代,一切无所遁行,更何况那些“港独”分子背后的势力,千方百计要扩大自己的影响。
它要挑起的就是陆港矛盾,直到激化为冲突,黑手才有机会介入香港事务,干涉中国内政。
港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空洞口号,其中全面推行国民教育就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国民教育推行过程非常不顺利,甚至还有逆向爱国教育(爱英国爱美国……)。
香港国民教育困境
香港文化有着殖民地文化特征,只有剔除或改良这种殖民地文化,才能构建中国文化土壤。
文化品质与教育品质有着清晰的联系,而教育决不是一成不变抽象的存在,不是简单的教与学体系。
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内容和文化塑造,都是为某些特定社会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实际上它是一整套特定的强调和淡化,一种特定的选择。
写理论也许过于枯燥,简单说吧,就是在香港要通过教育内容和文化塑造,达到对中国人概念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但是,香港教育恰恰缺乏了爱国主义精神,甚至连认同中国,讲授中国历史,也被指责为“洗脑”。
将内地与香港在思想上割裂开来,那么长期以往,香港会是何种文化模式?青年人又是何种“社会性格”?
香港人思想意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殖民时代二,冷战时代三,后殖民时代从地理位置来说,香港无法切断与内地联系,母体(中国)发生任何大事都会在香港得到传播和连琐反应。
在冷战开始前的殖民地时代,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并不存在,他们只是在法律上属于港英当局的管辖对象。
朝鲜战争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全球以意识形态划分为不同的国际体系,社会主义阵营代表着民主,资本主义阵营代表着自由。
东德,就叫民主德国,而西德则叫联邦德国。国民党退到台湾后,称为“自由中国”。那时候香港强调的是自由,而不是民主,因为也没有民主可言,亚洲最后一批指派总督就生活在香港。 内地与香港在思想上被撕裂,因为双方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这时候是香港社会思想最复杂最多元的时代。上面提到的爱国影视剧大多集中在七八十年代出现。
冷战结束,也就是1990年前后,社会主义失势,这时香港的思想意识只能任凭西方宣传机器和教育内容摆布。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主权和治权的回归,并不等于人心的完全回归,这将是一个长期融合过程。
“后殖民时代”要持续多久,取决于融合过程的进速,反过来看,如果这个过程是倒退的,那么一些香港人很可能退回到殖民地思维。
冷战时期一边倒的反共宣传和教育思维模式,是造成今天香港国民教育制度落实的最大阻力,这其中既有一些“本土派”的阻挡,更危险的是还有境外势力推动。
教育之争
思想决定行动,而影响人类思想的因素有很多,如教育,文化,政治等等。殖民地时代,因为中国积弱无力,英国并不费心于思想领域。
而到了冷战时代,而对“咄咄逼人”日益强大的红色中国,英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守势。这时期,港英当局忙着抵御中国对香港的政治影响力,1967年香港左派暴动,这场社会运动给了英国殖民者相当大的震动。
它们对左派镇压重点放在了教育系统之中,先后抓捕了37名爱国教师和217名爱国学生。
并实施《教育98号文件》,从此校园内不能再谈论政治,否则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一律开除,教科书也不能提及殖民主义和英国全球殖民统治。
但那时,港英当局还是保留了中国历史(1949年之前)和中国部分传统文化。将英语列为最主要教学语言,而教科书必须经过港英当局审定。
可见当时抗争之激烈,英国在镇压之中有妥协。到回归大势无可逆转时,香港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掀起了去中国化,去政治化的高潮,只谈经济。
这些手段目的就是将“奴化思想”灌输到香港人思想当中,从回归后看,的确起到了作用。
哪怕是在冷战时期,中国历史也是一门必修课,许多中学都非常重视,反而到了2000年,香港教育局却将中国历史课地位进行改动,以所谓“教育改革”为由,将中国历史课与其它科目合并,使它的地位一落千丈。
2012年,许多初中也不再单设历史科。
初中没有历史科,到了高中时,学生选科对于历史自然缺乏兴趣,选修历史的高中生连年下降。
中国历史课到底重不重要?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
香港高中通识科与中文,英文,数学并列为四大必修课。但通识科内容为:
个人(人际关系),社会(今日香港),国家(现代中国),全球视野,卫生,能源,环境。
可以看出国家的地位被有意弱化,包括大学通识教育也是如此。这种貌似不经意的改变,背后都有深刻涵意。
2012年6月,港府推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出版了《中国模式国情教学专题手册》,向全港中小学派发。
结果遭到“民主派”和青年学生的反对,他们发起了街头运动。表面是教育之争,本质上是政治斗争,有人想以此在政治上图利,跟“真普选”之类都是同一拔人在策弄。
街头运动,是“颜色革命”最拿手的伎俩,以瘫痪交通,破坏秩序为手段,造成影响力和压力,以社会恐慌为要挟,来迫使行政部门让步。
现在“民主”“自由”两面大旗全被西方抢到手里,所谓民主,人权口号下,本质就是反共。
反共是冷战宣传遗留物,只要是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政策规划,制度设计,全部要反对,哪怕它能给香港带来稳定和繁荣,也不可接受。
他们要将千千万万港人绑上这辆意识形态战车,将反“中国化”成为主要诉求,2009年甚至“反高铁”。
难道香港人真的也可以不要面包,不要房子,只要“民主”吗?
国民教育科被指责为“洗脑”,这些人的冷战思维,种种反华宣传才是真正的洗脑运动。
“去中国化”宣传是泥潭,而且是个灭顶之灾的泥潭。香港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某大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前沿阵地。
这些大国并不是在乎香港人是否在泥潭里越陷越深,而只在乎他们能利用搞乱香港赢得多少好处?
香港国民教育问题已经到了羝羊触藩,进退两难的地步,回归之后,港人认同中国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为何会这般折腾不止?
在教育问题上,退?国家是无路可退的。
进?必须在文化和宣传上尽到职责。
这是“收心”的过程,强推虽然代价比较大,但对下一代来说则是功德无量之事。
一国是本,没有了这个根本,也就没有了两制的利益。
一国是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这是香港长治久安,繁荣进步的基石。
两制是承认差异和分歧,需要的是沟通和交流。
香港国民教育推行之核心,应当是教材内容,而不是外在形式。
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地方,人们的社会性格都不仅仅是某种生活,行动习惯,而是需要一套特殊的价值系统传输,因为这涉及到对国家主体的认同,忠诚,权威,正义等方面。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是不包含这种培养在里面。
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份,当然也不例外,它必须接受中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一个香港学生,它必须接受三种教育:一,国家,社会公认的行为和价值。
二,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认知。
三,赖以谋生的生活技能。
一和三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学生走向社会后,总不可能一边在这个国家赚钱发财,一边又否定这个国家历史现在和未来。
关于二,又是一个人不至沦落到“精神分裂”地步的前提。有了知识,才能识别谣言和谎言。像黄XX这类不学无术的混混,为什么能以极端行为成为民主偶像?除了亲西方媒体包装外,跟他的追随者们的道德缺失,学识缺乏有直接关系。
港人爱国,决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口号,这是一种健康的价值观培养。
而价值观是一种精巧的表达,需要软硬兼施。
所谓硬,就是狠打那些打着“民主”旗号破坏秩序的小丑败类。
所谓软就是软实力构建。
老话说: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同样的道理,只要功夫深,港独也能磨成灰。
最后祝:香港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