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外交部发言日益强硬,我军主力已运动到位
2017-07-22 12:48:37



问:据报道,中国政府向驻华外交官通报了中印边界对峙有关情况,表示中方一直保持克制,但不会永远保持耐心。你能否介绍有关通报具体内容?能否证实中方忍耐是有限度的?


答: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家驻华外交官对此感到震惊和难以理解,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求证。我想强调的是,此次事件事实非常清楚,中印边界锡金段是中印双方共同承认的已定边界,这次事件的实质是印军非法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定边界,进入中国领土。公道自在人心,中方强烈敦促印方不要把派遣军事人员越过已定国界当作达成某种目标的政策工具。


问:中方是否就中印边界对峙问题为外国驻华使节举行了吹风会?什么时候举行的?


答:我刚才在答问时已经讲过,自从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界事件发生以来,很多国家的驻华外交官对此感到震惊和不可理解,他们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求证。中国外交部同这些国家驻华外交机构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持着密切沟通。


问:中方到目前为止在中印边界对峙问题上的反应非常克制。中方是否正在失去耐心?何时会彻底失去耐心?


答:我们已经多次重申中方对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界事件的立场,相信你非常清楚。我们在这里多次强调过,印度方面应当认清事态,尽快采取措施将非法越界的人员撤回边界线印方一侧,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以上陆康的答记者问来看,我方已经接近对印方下最后通牒的地步!当然,这种最后通牒一旦下达,若印度方面再无动于衷,那么我方只有立即开火了!这种最后通牒一般不会明说,说的太明了,等于提前通知敌方要开火,这是泄露最高军事机密。


在以前,我军在开战前,都会发表社论——勿谓言之不预!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笔者认为,本次我军即使开火,也未必会再有这种社论。兵不厌诈!没必要提前通知敌方防备。


中印对峙的前线,或者说整个中印可能交火的实际控制线的战场环境,和世界上任何其他战场环境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的高海拔。人类历史上的其他战争,大都没有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较量的机会。而中印边境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海拔,带来了一系列的战前准备的难题。我方发言人口气的“硬度”,可看做我军战前准备完备程度的一个侧面指标。


笔者以前实地到过新疆和西藏,也上过5000米的高原。期间路上主要搭乘越野车通行,人在车上坐着行进,3000米以下基本无特别感觉。但上到了4000米以上的达坂(山口)后,所带的密封方便食品的袋子都鼓了起来。下车行动,明显的感觉腿脚沉重,稍微步行,爬个缓坡,几乎要用双手协助抬腿才能迈动步。夜晚高原反应强烈,连续几天头痛睡不着,过了2周才基本适应。紫外线厉害,很容易晒爆皮;而且空气非常干燥,稍微不注意就要流鼻血。


笔者的这些亲身体验,大该是所有第一次上高原的人都要经历的。产生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高原氧气含量和大气压显著下降造成——4000米高度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70%不到,而到了5000米海拔,氧气含量几乎下降一半。氧气含量降低和气压降低,人的血液循环和呼吸都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而且这个适应过程,与平时是否经常身体锻炼似乎关系不大!有些运动员到了3500米就有高原反应,而有些普通人到了5000米才开始有高原反应。


因此,尽管我军的主战部队,几乎每天都进行全员5000米甚至10000米超体能武装越野,几乎人人都是专业运动员的身板。但是一旦上高原作战,同样必须有一个梯级适应的过程,而不能一步到位的从内地直接冲上4000米以上的高原。


盲目迅速上冲,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人员高原反应,严重影响战斗力。并不能因为主战部队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就放松对高原反应的重视。而且一旦进入雪线以上,高原下强烈的雪地光线极易造成大面积的“急性雪盲症状”,这个也需要特别的防护和适应。


从各方向入藏的主力部队,都有半高原适应的中途停留基地,一般海拔在3000米到3500米,部队在这里停了大约三周到四周,人员普遍适应后,再摩托化机动到45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部队会基本全员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除了人员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来适应青藏高原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殊海拔外,各种武器装备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高原环境!从最简单的步枪到先进的飞机大炮,甚至我军的战术导弹,都需要一个“克服高原反应的过程”。


枪炮在高原上发射,由于空气变的稀薄,气压降低,会造成弹丸的飞行弹道更平直,射程更远。因此上了高原后,任何身管武器都要重新矫正瞄准系统。重型火炮要进行一定的试射矫正,才能达到最佳精度。


而气压变化会造成各类发动机的功率降低、油耗增大。坦克、自行火炮、导弹发射车和各类辅助军车都要进行一定的调校,驾驶员要逐步形成新的高原驾驶感。这些都需要一个月左右的重新适应的时间段。


转场到前线高原机场的战斗机和特种飞机,同样需要适应高原环境。高原起降的航线将大大延长,起降动作有更特殊的要求,从内地转场后的我空军部队都要重新适应;而飞行员的身体也要对海拔增高有个调节过程,同样需要一个月左右。


这次对峙事件,从特殊方面来说,也给我们全面提了一个醒——总的来看,我们过去还是对阿三有战略轻视!


虽然这些年来,我们在整个西南前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不断的投入,但显然离全面碾压阿三的目标还是有相当的距离。


特别表现在:对印一线、二线空军机场密度不够,高原战备机场稀少。这造成尽管我空军的三代以上主战飞机,比阿三多几倍,但能布置到位的战斗机总数,目前受到战备机场数量的严重限制,从而不能立即对阿三形成一边倒的静态空中力量优势。


而且西藏、新疆目前的战备机场,大多都是军民合用,战略保密和抗打击能力都是新课题。因此,无论本次对峙事件如何收场,笔者认为今后首先要加大西藏和新疆前线的战备机场建设,未来新建十个一线、二线空军专用战备机场都不算多!这笔钱绝对不能省!空军是未来战争的决胜手段,而任何先进的战机,都需要安全、完备的场站支持,才能前出作战!


这次对峙,更提醒我们——我方在中印边境的一线地面防御力量,有点过于薄弱!阿三在我当面有至少20万的常备山地作战兵力。而我军在西藏当面(不含阿里地区),明面上仅仅有X个山地旅!总兵力只有X万人。虽然这几个旅都是“高原精兵”,但总兵力和陆军火力都没有对印方明显的优势。


从最新公开报道的我山地旅的临战演习来看(只是旅团级演习,重装备和装甲车辆不多,也可能是为了战前保密),我精锐山地旅的新装备和内地的主力部队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若不是故意隐瞒实力,那么说明问题很严重——人数本身就比当面阿三少,武器火力再不能碾压阿三,一旦真正交火就非常被动!


虽然我们的后续空天远程精确火力打击能力比阿三强大的多,但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靠自己军种的火力能打败的敌人,就不麻烦其他军种的兄弟部队(真开战当然是多军种合成火力,但每个军种、每只部队都要考虑极端不利的状况下,自身能应付当面之敌)。但目前来看,我军过去在印军当面常年布置的陆军兵力和实力,能否独自应付,是个问号。


本次事件,印军不敢首先开火,起初只是想越境闹事。倘若印军野心膨胀,不经过长时间的对峙而直接大规模越境,对我全线大举进攻,在我方主力部队适应高原,到达一线前,我方少量的边防部队,很可能会吃不小的亏!


即使我们后续主力到达,全歼印军并打到对方境内,但印军可能首先大举越境进攻,造成的政治影响,会非常恶劣!哪怕我军在全面战争的早期吃个较大的亏,也会在未来战史中,成为印度军方反复吹嘘的“成功战例”。


因此,尽管本次印军越境,无理取闹,性质恶劣,但总比在未来直接对我突然大举进攻要好的多!这等于变相为我们“提了个大醒”,避免未来可能发生更难堪的重大国防漏洞!


无论本次事件后续如何发展,今后我方在中印边境,除了大搞前线机场等战场建设,还必须大大加强我高原陆军机动军团的总员额和提高部队的装备水平。


笔者认为,对印一线边防部队,必须从当前不到一个集团军的总编制,扩大到至少要有两个主力集团军,常年驻扎在高原。未来仅仅靠这两个集团军本身,加上火箭军和空军的配合,就可以直接碾压印度陆军主力,而不必每次遇到严重事件,都要从内地调遣主力入藏,经过一个月的适应才能战斗。


以我们当今的国力和运力,常年供应高原上的两个集团军,完全没问题。而且对印常年大兵压境,对印方的战略压力更大,印度必须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防备我方,这会大大消耗印度的国力,打压这个不安分邻居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