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石:堂堂法国总统访华,为啥中国人都不“搭理”?
2015-11-05 09:21:56



法国虽不能与俄美相比,但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响当当的大国: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安理会五常、欧盟二元核心之一,凭着这份江湖地位,法国总统访华,完全应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但这次奥朗德之行,却似乎并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虽然在接待方面,中国恪守外交礼仪,给予了符合法国总统身份的高规格礼遇(比如作为奥朗德访华首站的重庆市,便启动了相当于一级保卫的最高规格安保措施,以确保奥朗德在渝期间的安全和顺利),但在舆论层面,媒体和自媒体,对奥朗德行程的关注都十分有限。官方喉舌类媒体基于政治主导的定位,尚能够保证给奥朗德访华足够的版面,而商业化主导的市场型媒体和自媒体,对这次中法重大外交活动的关注度实在不高。

 

就在奥朗德抵华的11月2日当天晚上,云石君翻阅几大商业门户网站,在新浪和网易的新闻头条,基本上都是C919商用大客机下线的报道。凤凰网时政气息浓厚些,当晚资讯版面的头条倒还是留给了奥朗德,但标题却是:

 


这实在有些不合常理。毕竟最近中外重大外事活动频频,习大大访美时的热闹姑且不说,访英时,舆论的相关报道也是铺天盖地。甚至,就在奥朗德抵华之前刚走的默克尔,虽然她每年一次的高频度访华,已经使媒体和公众对中德外交的新鲜感大大降低,加上访华期间又赶上五中全会闭幕和二胎重磅新闻出台,被抢了舆论的风头,但即便如此,默大妈带来的舆论关注度,依然比奥朗德要高上一筹。

 

以法国之国际地位,虽然不能和美国相比,但与英、德还是同一档次的。为啥中英外交能引发中国举国关注,中德也能保持正常水准,到了法国这里,大家的热情就直线下降了呢?

 

在云石君看来,这与法国与中国这些年的相对疏远有着直接关系。

 

早些年,法国是西方大国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但这些年,中法之间的交流虽不能说倒退,但与英、德相比,却显得大大落后。正是这种相对的疏离,使法国,这个本应该有足够影响力的二流世界强国,到了中国人这里,更多的只剩下旅游、留学和法式大餐这些生活性印象(好吧,年纪大点的中国男人还会记得苏菲玛索),真正决定两国关系的政治、经贸层面,反而被大家无意识的忽视了。

 

为什么中法关系裹足不前?是中国方面的抵制么?当然不是。仅凭国人对巴黎美化的远远超出实际的完美印象,就知道中国国内绝无反感法国之情绪;中法之间也没有什么重大政治矛盾,所以政府层面也不可能专门对法国有什么抵制。

 

既然如此,那中法关系的停滞,就只能是法国方面的原因了。

 

这就有些奇怪了。毕竟法国与中国颇有历史渊源。在那个中国被世界孤立的年代,法国是世界主要国家中,唯一坚持与中国友好交往的国家,戴高乐总统甚至是现代西方领导人中,最受中国官方认可和尊崇的一位——即便他一生都没到过中国。直到本世纪初,希拉克总统执政期间,中法关系依然十分亲密。为什么到现在,在中欧合作日趋亲密的大背景下,法国对中国反倒冷淡下来了呢?在云石君看来,这与法国国情、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以及欧洲内部政治格局密不可分。

 

首先说国家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法国都尊奉戴高乐主义——即法兰西民族主义。在此意识形态框架下,法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战略,极力反对美国霸权,甚至一度退出北约(1966-1992),成为西方阵营中的异类。

 

但自萨科齐当权开始(2007),法国国家战略发生重大转向,法国逐渐放弃了戴高乐主义所坚持的“独立外交“方向,转而开始追随美国。奥巴马甚至用“两个女儿”的方式来形容美国与法、英两国之间的关系,将法国的地位抬升到与英国相等同的地步,足见法美关系之亲近程度。(法国发生这种战略转向的根本原因,云石君会在将来的地缘政治之法国系列中详细分析)。

 

法国这种亲美转向,不可避免的会对中法关系构成影响。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美国遏制中国之意愈发明显的今天,法国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在处理对华关系上,自然要多有顾忌。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就要帮着美国遏制中国,但至少在政治层面,中法之间的合作必然会受到限制。

 

其次则是法国国情。近年来,法国经济空心化态势加重,工业体系日趋萎缩;高福利制度下,法国企业的生计日趋艰难;而对穆斯林和非洲移民的过度吸纳,也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这一切,都意味着法国的国力严重下降,传递到中法关系层面,便是法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变化:

 

首先,对中国制造的反感情绪增加。近年来,中国制造横扫全球,法国也成为中国产品的重要市场。许多法国工业产品由于竞争力不够,逐渐被中国产品取代,这对法国工业体系造成了一定冲击。

 

当然,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这种优胜劣汰是正常的,法国产品之所以不济,归根到底还是其自身的原因(高福利,高税收、工会影响力过大等等)。但不管怎么说,法国工业品是被中国工业品取代,这种直接的转换过程,自然不会让法国感到舒服。

 

当然,中法经贸交流是双向的。中国制造可以进入法国,法国的优势产业也可以占领中国市场。

 

但问题是,工业体系日趋萎缩的法国,已经拿不出什么好东西了。以汽车为例。本来,中国的小客车市场基本由外国品牌瓜分,如果能在这里面分一杯羹,也足够法国滋润的了。可是,法国雪铁龙虽然也进入中国,但由于实力不济,在与德、日、美系车企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虽不能说一无所获,但所得也实在谈不上丰厚。

 

至于空客飞机,虽然空客公司是由法国主导创立,总部也设在法国,但由于工业体系萎缩,生产基地逐渐移向德国,法国政府所拥有空客的股权也逐渐减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这次中国与空客签订的价值170亿美元大单,是在默克尔访华期间,而非紧随其后的奥朗德。这表明什么?这表明空客飞机的最大受益方和实际主导者,已经不再是法国,而是转移到了德国手中。

 

汽车竞争不过,飞机又失去了主导权,这么一算,法国还能让中国看得上眼的,就是奢饰品、葡萄酒和巴黎的人文美景了。但这些行业毕竟盘子有限,不足以弥补法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基于这些原因,在法国人看来,中法经济合作,自己失大于得。

 

当然,话又说回来,法国也不是完全没有好东西。在高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领域,法国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只不过此类技术对华禁售是美国给欧洲盟国划下的红线,当年法国动不动就跟美国闹别扭时,都不敢越此雷池,现在开始一门心思追随美国,那就更不用说了。

 

总而言之,工业体系的严重萎缩,使法国在中国市场掘金的能力不足,反而自家市场被中国制造占据。所以法国在看待中法经贸合作时,认为自己处于吃亏的一方。基于此,法国也没有推进中法关系的经济层面驱动力。

 

最后,法国认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会影响到自身在欧洲的地位。欧洲向来是英、法、德三雄并立。围绕欧洲的主导权,三家也一直或明或暗的较劲。因此,中国因素,也不可避免的会纳入法国对这种欧洲内部竞争的考量中来。

 

但在法国看来,中国因素对在欧洲内部的地位构成了冲击。

 

当前中欧合作主要有两大战略方向:一是人民币国际化、二是一路一带。

 

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由于卡梅伦政府的“识时务”,以及伦敦金融城的先天优势,英国基本上抢得了其中的最大蛋糕。

 

至于“一路一带“,固然这项战略的实施,会让欧洲在整体上受益。但具体到各国,受益程度是有差别的。德国由于工业体系完备,经济实力雄厚,且处于欧洲地缘中心,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条纽带,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欧洲核心地位,并拓展东欧、近东、乃至中东的影响力。而法国,由于位置地缘区位偏西,而且工业体系严重萎缩,缺乏拓展自身影响力的基本实力,所以这条战略纽带对它虽不能说毫无益处,但也实在作用有限。

 

甚至,这条纽带建成后,不仅会有助于中国制造进一步开拓法国市场,更重要的是,德国会因此进一步拉大与法国的差距,欧盟二元核心将进一步失衡,这会反过来,削弱法国在欧盟中的领袖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肥了英国,一路一带爽了德国,法国的收益相对最低。这意味着,欧洲三驾马车中,英、德两国的速度会在法国之上。基于这种被甩下的恐惧,法国对中国的抵触,也就情有可原了。

 

政治、经济、欧洲内部竞争,三大因素,决定了法国对中国的冷淡态度。

 

但是,这时候问题又来了:既然法国对中国崛起这么不开心,那奥朗德为啥还要来中国呢?

 

原因很简单:法国没有办法。对于中国崛起,法国无力阻挡;对英、德与中国的合作,法国也无法阻拦。甚至,在欧洲一体化框架下,法国想独自关起门来,把中国制造拒之门外都做不到——除非它首先搞定欧盟。

 

既然无计可施,那法国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跟中国打交道——合作一下,还多少能分些好处,不合作,那就啥都没有,便宜反而全让英、德占了,这对自己来说更糟糕。

 

所以,奥朗德此次访华,实际上颇有些随波逐流的无奈。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奈,加上法国家底有限,拿的出手的东西实在不多,所以奥朗德访华的意义也自然大打折扣。

 

根据媒体报道,此次中法首脑会晤,中方主打议题,是与法国在核能、环保等技术领域的合作——这些都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意,不具备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而法方主打议题,则是即将在法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双方彼此间的看法与期待有一定程度偏差。既然如此,这种会晤的价值也自然无法与中英、甚至中德首脑会晤相提并论了。

 

国与国关系,永远是国家利益主导。法国既不能给中国多大好处,又不会给中国造成太大伤害。这样的国家,即便声名赫赫,也不值得引发舆论热炒。奥朗德此次访华的波澜不惊,其内中玄机正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