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暖吹响集结号吹响,今日刚刚公布的2016年GDP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同比增长6.7%。
由此可见,经济企稳迹象明显,有专家预计2017年GDP增速会高于2016年。2016年底,在一年一度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抑制金融风险、打击资产泡沫,至此,强化金融监管成了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环节。
每当“黑天鹅”频频掠过金融世界的天空,总会“惊起一滩鸥鹭”,引发改革监管体制的呼声。但终究还是要明白,什么样的监管更适合我国?我们知道,2017年的金融监管将进一步趋严,那究竟会迎来怎样的监管呢?
当务之急清理资产泡沫“中国将集中做一件事,即清理泡沫!”12月22日,在由主办的“2016亚洲产业与资本峰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集中力量做这件事情,因为中国经济遇到一个绕不过去的槛,这就是货币定价受到严重冲击。
贬值压力的根源在于金融无序繁荣,刘煜辉认为,金融的创新和过度自由化,还有落后的金融监管体系,使这个“洪荒之力”漫无边际地创造出来。泡沫之所以这么大,持续时间这么长,和内部的扭曲制度分不开,但越管制越资产荒,越荒资金就越不进入实体,最后消灭一切。
而中投副总经理祁斌日前发表演讲也指出,当前防范资产泡沫,要短期防控,中长期依靠金融改革。
祁斌认为,中国经济金融存在以下压力:泡沫、潜在不良贷款、影子银行、企业高负债,其背后是金融结构的失衡和间接融资比例过高。
对于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和防范资产泡沫,他解释:“短期可以进行防控和疏导,中长期只能依靠改革金融体系,调整金融结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疏堵结合,以疏为本。”
尽管泡沫破裂可能带来金融风险,但它是以最短的时间实现市场出清,纠正价值的扭曲。而维持泡沫意味着价值扭曲会继续存在,市场无法出清,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体无法进行结构调整,而这又会进一步积累与恶化结构性问题,让转型无法推进。
监管部门如何抑制泡沫?在去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抑制泡沫”的工作要求后,各监管部门随即展开一系列“挤泡沫”措施。总体来说,在资本账户受到管制、货币供给过量情况下,资产市场存在严重的泡沫问题。
“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已经成为2017开年一行三会监管讲话关键词。但这是一场“硬仗”,要赢,就必须坚定信念,攻坚克难。正如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近日所说,下决心处置潜在风险点,增强同风险赛跑的意识,跑在风险前面,瞄准要害、果断处置。
对于系统性风险,经济界并不陌生,甚至成为近两年议论热点,但为何2017开年被央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频繁提及,业内表示这是因为这场“硬仗”已迫在眉睫。对于如何防控风险,专家指出,从严、从实、全面、协调监管,将是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有效武器。
2016年12月以来,一行三会相继针对金融风险防控发声。继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表关于“妖精”野蛮人言论之后,9日,人民银行等十七部门召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12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6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年会上发表讲话表示,银行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所以时时刻刻要关注防范风险。13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对市场瞩目的保险资金举牌、万能险、保险公司治理等事项发表讲话。
再则,面对当前的投机氛围,上游大鳄带头扰乱市场秩序迫使监管部门着手展开“打庄家”行动。
刘士余也在2016年上交所会员大会上强调,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坚决纠正脱实向虚自娱自乐。
事实上,“脱虚向实”并非证监会一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需要监管部门齐心协力,而金融机构在大多数领域仍将面临相对艰难的监管环境,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将面临较大的监管压力。机构需要对监管的这种趋势给予充分重视,并对相关业务做出适应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