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英国特工对俄用过这些手段
2022-12-20 22:17:16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12月17日刊发一篇文章,题为《英国对俄情报工作的新方式》,作者是伊戈尔·莫伊谢耶夫。全文摘编如下:

基辅独立广场事件之后,英国情报部门立即将乌克兰安全局和情报总局(隶属乌国防部)“纳入麾下”,对其言传身教。这件事对谁都不是秘密。

在俄罗斯,克格勃的形象在西方疯狂的宣传下已被妖魔化,而在英国(以及整个西方),国家情报部门的工作通常被认为是真正的绅士们的事业——他们出身著名学府,拥有发达的智力并且野心勃勃。对于来自阿尔伯特堤岸85号(英国军情六处)的“便衣绅士”来说,当前的乌克兰正是证明自己、展示才华以谋求职业升迁的绝佳试验场。军情六处各个不同部门的情报官员几乎可以说是争着冲向乌克兰,试图弯道超车,将其他部门的竞争者甩到身后。

招募高加索人

有内幕消息称,“克里米亚大桥”行动便是由几个部门同时策划的。经过多天的头脑风暴,每个部门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两个部门脱颖而出——科技部和特别行动部。科技部特工在军情六处被称为“原子大脑”,他们设计出一种爆炸装置,看上去就是一沓真空压缩塑料袋。

特别行动部特工向上司提供了一个周密的特工网络——从保加利亚到乌克兰,再到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此外,整个行动中,被炸卡车的司机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利用的。在军情六处,这类角色被称为“无辜者”。

在获得资金后,特工开始了行动。“塑料炸药”是在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一家化工厂制造的,通过铁路运往保加利亚,从那里借助黑海粮食外运协议装船,运至格鲁吉亚的波季港。在波季,爆炸装置被装上大货车运到亚美尼亚,那里有军情六处的间谍站。

这场行动的新颖之处在哪里?首先是科技部特工搞出的技术专利产品——“塑料炸药”,这确实是一个新词。

其次是利用了遍布世界各地的亚美尼亚侨民,并把他们招募进自己的队伍中。过去亚美尼亚人大多不愿接受英国“猎头”的招募,不想从事反俄活动。而纳卡战事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亚美尼亚国内仇俄情绪高涨发挥了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积极招募在俄罗斯境内的高加索人和亚洲人已成为英国情报部门的新玩法。他们会软硬兼施,“大棒”和“胡萝卜”交替使用。

设下“甜蜜陷阱”

英国人还积极招募乌克兰“甜蜜陷阱”(美女间谍)。自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以来,欧洲(包括英国)就被来自乌克兰的数百万难民淹没。其中有成千上万年轻的乌克兰女性。“便衣绅士”当然不会放弃命运的此等馈赠。过去,为了寻找一个合格的“陷阱”,他们得穿越半个英格兰。如今这里来了这么多漂亮的难民,根本不用挑。近来波兰的议员丑闻和德国的那起莫名其妙的政变阴谋中,来自乌克兰的“甜蜜陷阱”均扮演了活跃的角色。

英国人意识到,乌克兰美女不仅可以用作陷阱,还可以充当雇佣杀手。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心理上为这个角色做好了准备,但还是有人被说服了。这些女子被列入编制,成为乌克兰情报总局的军人,获得各种精心伪造的身份文件,被赋予传奇履历,得到周密掩护。

于是,乌克兰情报总局的一名新晋军官娜塔利娅·沃夫克在莫斯科州炸死了哲学家亚历山大·杜金的女儿达里娅·杜金娜,随后迅速越过俄罗斯与爱沙尼亚的边界,消失得无影无踪。据报道,如今她和14岁的女儿正在英国,她在那里接受了整容手术,并拿到新的身份文件。她得到了高分评价,在军情六处的文件柜里,她的标签是CCC(cold-calculating-cynical)——冷酷、精明、玩世不恭。如今她不再是乌克兰人娜塔利娅·沃夫克,而是军情六处的在编军官简·麦克洛斯基,正准备执行一项新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