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蒙德是一位全能人才,英国的内阁大臣位置虽然没有做个遍,但也大致差不多了,起码最要害的几个部门他是都履职过。从最初的劳动保障大臣,到运输大臣,然后再做国防大臣、外交大臣,一直到现在的财务大臣。除了首相,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还算俊朗的英国绅士那其实就是英国政坛的一个无冕之王。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伙还是卡梅伦政府时期支持脱欧的一方。我一直说,英国的脱欧其实是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重新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并不是网上传言什么卡梅伦玩脱了。这是一场蓄意谋划的行动。
正在进行的脱欧谈判艰难而顺畅。所谓艰难,就是谈判的细节异常复杂,双方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彼此争执不休,看似没有了局。所谓顺畅,是尽管吵得不亦乐乎,但在时间的节点上,双方都恰到好处的把握住了,并最终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达到了双方想要的结果,那就是脱欧谈判顺利的进入到第二轮。争吵是必然的,妥协是必须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英国这艘飘荡在大西洋上的海岛,正在有条不紊的解开系在欧洲大陆上的缆绳,慢慢驶向一个新的世界。
前天,英国财务大臣哈蒙德访问中国,相对于国家元首的访问,这样的二三号人物访问并不引人注目,但因为我比较喜欢关心来自英国的新闻,所以,还是注意到了这条消息。前不久我还关注到了前英国首相卡梅伦出任中英之间一个投资基金会的职务,领导中英双方的相互投资事宜。加上前德国总统伍尔夫在中国任职,我们可以想见,中欧之间的某些合作已经上了一个我们不敢仰视的台阶。说远了,回到哈蒙德这件事。
哈蒙德此次来做了两件我比较感兴趣的事情,第一是捐资五千万美元进入亚投行准备特别资金,这个数字和亚投行主要国家中国的捐资数字是一样的。英国,作为一个域外国家,有这样的大手笔,其中深意耐人寻味。第二是中英将加强推动英国高铁2号线的建设。啧啧啧,要问高铁哪家强,这回不用问蓝翔,直接问英国人就好了。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最近日子并不是太好过,虽然脱欧谈判如愿进入第二阶段,但国内的反对声音还是挺大的。特蕾莎梅左支右绌,勉为其难,看上去似乎有些艰难,但我们却在哈蒙德访问中看到,英国正在有序的进行着他脱欧后的一系列规划进程。
很多朋友不解,英美作为合作程度,合作历史,合作关系那么紧,那么久,那么密的伙伴,英国人能够轻易挣脱美国的怀抱,一头扎进中国的怀中?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简单,也会使我们陷入到一个认知误区。
英国脱欧,并不是脱美,英国和中国靠近,也不是就一定会和美国疏远,最起码在安全防务,北约合作,以及他们固有的行业分配上很难有较大的切割,某些领域甚至不可切割。
但我们都知道一句话:时间是把杀猪刀,这把刀不仅仅是给你脸上带来沧桑的痕迹,也会给国家的发展和定向带来新的机遇、新的结合点。英国这时候选择脱欧,当然不是什么安全问题,而是他想要抓住这个世界新的契机。这个契机来自中国。
中美之间的较量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拉锯战,谁输谁赢,当前这个世界没有人敢下全部的赌注。但站在一旁的围观者,还是要要懂得两边下注。美国的下行趋势是明显的,中国的上行趋势是客观的。作为这个世界最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作为这个世界玩国际政治的祖师爷级别的英国,此时如果还抱定美国这个输红了眼的庄家不放,那也未免太天真和不懂得赌技了。英国曾经是美国的老子,从来也不是美国的儿子,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过是美国的小弟。所以,这样的国家不会陪美国一条道走到黑。他也得为自己的未来做个盘算。
那么美国愿意英国就这样转身离去?当然不愿意,但实力不济的美国现在连个叙利亚都搞不定,又怎能阻止英国名正言顺,正大光明的选择朋友呢?再者说,人家又没有说要离开他,只是交交朋友罢了。
不过英国交朋友的力度显然有点大。从华龙一号核电站,到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亚投行,再到力争把人民币欧洲互换中心放到伦敦,再到现在的高铁建设。英国其实已经在和中国交朋友的路上一路狂奔了。这一点,我们无需疑惑,事情就是这样了。
我知道还会有朋友说,英国前不久还说要关注南海的航行自由,并且和马来西亚等国签署了《五国联防协议》这五个国家分别是英国,马来西亚【主导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其中马来西亚是南海相关国家。
但我们仔细看看就明白了,。马来西亚是中国目前在东南亚最为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中马关系现在很好,以后也会很好。英国和马来西亚签署这个协议,一定会有着在南海问题上分一杯羹的意图。但那又怎样?有实力,有本事的人来你这边抢杯茶喝,在西方文化里,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件事未必就是坏事。
我们都知道,中美在南海的博弈是相当的厉害。而澳大利亚这样的膏药国家,看上去很威风,狐假虎威的样子。其实它在中美的南海博弈上只有跟班的命,绝对没有说话的资格。也就是跟在美国后面对中国吼两句,然后要么一巴掌,要么一颗糖,他就夹着尾巴灰溜溜的滚回南太平洋去,了至于美国在南海的政策,它没有建议权。
但英国有,如果中美在南海的胶着状态太过激烈,英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润滑剂。作为润滑剂,就要有介入润滑的借口。这个五国联防协议,就是这个借口之一。我们可以把这个协议看作是英国协助美国的借口,但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协调中美胶着,不至于擦枪走火的借口。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很重要。当然,英国人可不会白白出力,在南海的利益分配上谋得自己的利益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如果中美就此在西太平洋达成和谐,这点调解费我们还是愿意出的。
好了,说的是哈蒙德,其实最终要说的就是英国的态度。我们可以不把英国看得太重,但我们也一定不要忽视英国人的能量。他是一个搅屎棍,但也是一跟打狗棒。用来搅屎,还是用来打狗,就看把它拿在手上的人怎么用。
我觉得我们虽然没有把英国看做是站在一起的朋友,但最基础的应用应该是把英国当做进入欧洲的桥头堡,把英国当做和发达国家合作成功的模版。这样的模版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无疑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英国正在跟着感觉走,我们不要跟着舆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