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谈及中国战斗机史时,也许有人不时会谈及一个型号:歼9,一个没能制造出原型机,即在技术上不能不谈到的型号,影响相当大。其中主要的一条,从技术发展上说,它其实就是50年前的歼10,歼9虽没有成功,但是它对歼10影响非常大,许多歼9的研发参与者后来参与歼10工程中,部分技术可以源于歼9的研发成果。
歼9想象图
歼9的研发是以超越世界先进水平为目的,强调性能先进,提出的性能指数,最高时达到:最大速度2.6马赫,最高升限23000米,不知情的人,会认为:这是米格25?不对,这是中国造的歼9。这是该项目没能成功的原因,指标脱离了实际,别说让中国搞不了,既便今天的米格设计局也一样会头痛。
风洞模型
歼9的名气不小,知道的人也不少,但是有关它的形象却一直没有几张想象图,直到2018年,才第一次公开了歼9的设计模型,这都是当年进行风洞试验时使用的模型,不是一个,而是几个,包括多种不同的方案。让人感觉到歼9的真实了,没想到50年前,歼10战机竟如此设计,外观超出了想象。
歼9的两种不可方案
与想象图相比,模型体现的东西更多,一连拿出多个小模型,而且还有不小的模型配件,这代表了可能采用的不同设计,每个小小的变化都意味着,它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吹牛试验,这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却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总计的吹风时间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不仅要吹风,还要进行相关的计算,得出一系列的成果,几乎就是成叠的试验报告。
仅仅就是这些报告的编写,以及工作量就是不是一般国家能承受起的,这背后是大量的试验设备,人员,以及相关技术的支持,全球也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完成这些工作的。
歼10就是我们反思后的成果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已为什么失败,更可怕的是,没有从失败中吸引任何教训,歼9没能成功是事实,但是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更多,这才是它让人们不时回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