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击必杀技 北京破灭一切经济虚火
2016-07-28 11:16:12



2015年底北京重要会议提出了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时过半年,可以发现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均在一定程度上各有所获。

7月26日,北京有重磅会议召开,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称,要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


抑制资产泡沫

结合现实环境来看,企业之所以陷入流动性陷阱,无外乎三大原因:—、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企业投资回报率低落,导致投资增速裹足不前;二、实体经济遭遇金融危机冲击,企业悲观预期浓烈,纷纷缩减投资规避风险,让金融机构政策趋于无效;三、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严重扭曲,民企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放弃生产的同时,纷纷转向资产投机。

从资本市场看,主要的资产泡沫有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目前,股市陷入僵局,根本谈不上泡沫(今天还暴跌));相反,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房价高涨,地王频现,楼面价超过房价成为常态,说明房地产市场不仅存在房价泡沫,更存在地价泡沫。

有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现房价、地价泡沫,主要是上半年货币放水、地方土地财政及企业资金错配的结果。

方正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郭艳红认为,此次会议体方向和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是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做结构改革,扶持新动能,抑制旧动能,同时这个过程中防范金融风险。

由于此次会议对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均有新的提法,郭艳红表示就目前的状况看,供给侧改革将由去产能为主,逐步转向去杠杆,并在未来转向补短板。“但国企改革是否有重大突破尚看不到明显迹象,后续出现的一些新的混改希望有所突破,尤其是在民营资本层面。”

减税政策是比降息更有效的方式

据媒体报道,有北京相关人士表示,就刺激经济方面看,减税政策(财政刺激)是比降息更有效的方式。

央妈表示,公司陷入流动性陷阱,因此不愿意投资。监管机构应更加关注财政政策的调整。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指出,M1增速与经济增长相背离的最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投资意愿。目前企业有流动资金而不进行投资的尴尬局面,说明企业陷入了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流动性陷阱 ”。

长期以来,包括谢国忠在内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建议政府采取大规模减税,并尽最大努力削减五险一金,以此降低企业和劳动者负担。这在理论上完全成立,但并不符合现实环境。

民生证券管清友认为,在消化僵尸企业过程中难免发生失业,通过对录用失业人员的企业提高减税标准,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但即使是结构性减税,经济下行、“营改增”推进,政府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骤减是必然结果,而基建投资、稳定产能去化过程中的就业市场又对政府的支出提出高要求。

对国企债务援助而不兜底

今年以来,中国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违约案例不断增多,其中不乏央企,中央财政将对化解国有企业风险发挥什么作用?对此,在23日至24日举办的2016年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用英语回应称:“Help but not bailout!”(中文意为“援助但不兜底”)。他表示,目前虽然企业债务率高企,也发生了几宗违约,但没有系统性、区域性债务风险爆发。

援助而不兜底,既表达了财政对国企违约问题不可能不闻不问,不可能一点态度也没有。同时也明确表明了财政对待国企违约问题的态度,那就是不可能兜底,也不可能政府全包下来,更不可能把国企债务全部转嫁给政府。

穆迪企业融资董事总经理刘长浩此前也表示,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政府正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重组,在这个背景下,除非地方政府持有的发行人所从事的业务与国家重要政策紧密一致,或是北京担心违约可能会造成广泛的系统性影响,否则北京对此类发行人给予支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总结:楼市等资产泡沫在多番诸如“狼来了”的预测过后,真的会在下半年开始破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