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伟大的航母:不是美军福特级 它很可能最早诞生于中国
2019-05-23 07:39:56




航空母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过其无以伦比的舰载机航空火力打击,成为至今为止的海上霸主,任何国家的海军都以装备航空母舰为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今海上作战,没有航母保护的舰队,在有航母保护的舰队面前,基本就是活靶子。


航母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可以携带数十架各种型号的舰载机,其中包括多用途战斗机、预警机、反潜机、电子对抗机、加油机等等,这样,一艘航母凭借自身携带的舰载机,就可以充当海上的浮动机场,随时随地为整个舰队提供防空掩护,并以舰载机对敌方舰队实施空中打击。而舰载机由于作战半径大、速度快,因此其打击效率远胜于各型舰载导弹。苏联海军在冷战时试图通过开发远程和超远程反舰导弹以抵消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的航程优势,但是最终苏联人发现,他们最强大的SS-N-19重型反舰导弹射程仅有550千米,而当时美军舰载的A-6攻击机的作战半径超过1500千米,相当于SS-N-19导弹射程的三倍!


不过,在航母称霸海洋数十年之后,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了。首先,作为海上的浮动机场,航母的体积通常极为庞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舰载机的体积和重量也跟着一再增加,例如当前美国现役的F-35C舰载战斗机,虽然是单发舰载机,但是最大起飞重量已经超过32吨,仅比双发重型的歼-15战斗机轻了1吨,属于妥妥的重型舰载战斗机。舰载机的不断大型化、重型化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国建造的航母都在普遍向大型化发展,其中英国在沉寂了30年之后,建造了2艘6.5万吨级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重新回到了航母大国的行列;法国则建造了4.5万吨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我国自建新式航母的满载排水量也超过了6万吨。


航母造大了,其雷达反射信号就会非常明显,尽管航母也可以采用普通水面舰艇的设计,并增加其隐身效果,但是毕竟航母是数万吨,甚至是十万吨的船舶,也是海军目前为止吨位最大的战舰,而且由于在日常要执行舰载机的起落和调度指挥,因此是一个雷达信号极为明显的目标,企图隐蔽航母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保持无线电静默。但是保持无线电静默又无法有效引导舰载机的出击和返航。体积问题是航母目前的一个最大的"软肋"。但是由于航母的战斗力完全体现在舰载机上,因此如果航母吨位偏小,则其能携带的舰载机数目有限,难以执行各种作战任务。所以航母的吨位和战斗力可谓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其次,由于当今航母舰载机100%为有人驾驶飞机,因此舰载机的出勤率就需要考虑人的精力。美国航母"罗斯福"号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曾经验证过航母舰载机的最大可持续出勤率,最后结果显示,航母舰载机在短期内可以达到240架次/天的出勤率,如果长期作战,则不宜超过160架次/天。对于美军的尼米兹级航母而言,这相当于每架舰载机每天出动2~3个架次(尼米兹级航母的最大载机量为80架)。如果飞行员每天出动架次超过3个架次,就会很快疲劳,并最终导致无法作战。


既然航母有上述问题,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缩减航母的排水量,同时又能有效保证航母的战斗力吗?答案当然是:有!至于具体怎么实现,笔者认为,我们也许应该去无人机开发机构去寻找答案。


无人机技术虽然早在192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真正成熟起来并大规模在战场上应用,还是最近不到十年的事情。在没有高效的微型电子计算机之前,无人机通常仅限于侦察和给其他部队当靶子打。不过,如今的情况确实不同了。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发展,无人飞行器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可以有效避开地面监视哨,而如果是远程遥控的无人机,甚至可以在操作人员的指挥下执行作战任务。这一点显然也被各国海军所关注。


美国海军最早关注到"舰载无人机"这个说法,并且美国军方专门开发了用于进行实地测试的X-47B型技术验证机,该机就是为预想的"舰载无人机"而开发的专用测试飞机。X-47B型技术验证机避开了当年美军RQ-170"坎大哈野兽"被伊朗干扰俘获的尴尬,采用了"人在回路"的设计思路。因为飞机上装有光电和雷达两类观测器,这样X-47B的驾驶员可以在数百千米以外通过无人机的"眼睛"观察周围的情况,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动作,指挥飞机进行规避或者攻击。


X-47B型无人机技术验证机,大概是目前为止,测试最接近成熟的舰载无人机模板。美军在航母上实地测试证明,X-47B型无人机可以和正常的飞行员一样作战,可以从航母上弹射起飞、拦阻降落,可以携带武器进行空战和轰炸任务,可以进行空中加油,可以执行反潜巡逻……美军甚至还测试无人机对无人机之间的空中加油。可以说X-47B的测试成功,意味着喷气式无人机已经完全具备了登上航母,并遂行实际作战任务的能力。而X-47B上舰测试的成功,也向所有人表明:未来航母有可能会大幅"瘦身",而未来的舰载机,也不一定就是有人驾驶的舰载机。


"无人机航母"是最近刚刚兴起的一个话题,其特点就是,外型和航母类似,同样采用平甲板设计并装备有拦阻索,甚至有可能会装备弹射器。但是,和航母最大的不同在于,无人机航母的主要航空力量是无人机,也就是说,把当前由飞行员驾驶的有人战斗机,换成类似于X-47B那样的无人机,这样由于无人机不再需要驾驶员驾驶,因此尺寸体积可以大幅缩小,即使用小吨位航母也可以搭载多架,这样可以有效缩小航母的目标信号,从而降低被发现的概率。同时无人机由于是远程遥控指挥,因此后方的控制人员可以进行轮换休息,而飞机可以不停歇的出勤作战,不再受每天3个架次的限制,从而大幅提升作战效率。


目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行航母发展计划,同时我国又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无人机生产大国,特别是我国的"翼龙"和"彩虹"两个系列的无人机已经占据了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这两种无人机由于采用的是平直翼和活塞式发动机动力系统,起降距离短,飞机载荷大,不需要任何改装就可以直接上舰部署。目前沈飞正在研制全新的"暗剑"无人机,该机采用隐身外型设计,和歼-20非常相似,该机一旦测试成功并装备部队,完全可以通过加强起落架、装备着舰钩来实现上舰服役的目标。除此以外,去年航展上展示的我国新版"彩虹-7"型无人机也采用了隐身设计,外型和美军的X-47B非常相似,相信也可以上舰作为隐身战斗机使用。


同时,我国研制的"翼龙"一类使用活塞发动机的无人机虽然速度慢,但是油耗低、航程远,如果不装备空对地或者空对舰武器时,可以携带机载警戒雷达,充当预警机使用,而且"翼龙"系列无人机最新款的续航能力已经超过5000千米,飞行高度则超过7000米,即使携带小型机载警戒雷达,其"视野"也要大于目前的舰载预警直升机。且5000千米的最大航程,让其一个起落即可持续10个小时保持警戒状态,这样仅需要2~3架同型号飞机,就可以为整个舰队提供24小时不间断预警,成本要远远小于E-2C固定翼预警机和各类预警直升机。


在未来,除了大型航空母舰用于争夺制空权外,我国还有可能会建造排水量2~3万吨级别,专门用于搭载无人机的专用"无人机航母",这种航母不但可以用于在军事冲突中夺取制空权,并当作航母使用,也能执行日常搜索、巡逻、反潜等常规任务,还可以用于搜救、撤侨、人道主义救援等非作战任务,可谓用途广泛。根据推想,2~3万吨的无人机航母,即可搭载30~40架各型无人机,包括"暗剑"无人隐身战斗机和"彩虹-7"无人隐身轰炸机、翼龙系列察打一体多用途无人机等无人机。


作为无人机航母舰载机的核心,"暗剑"无人机可用于执行防空作战。该机机动过载远远超过有人战机,可以使用目前我军现役的PL-12/13/14/15等多种空对空导弹,直接攻击敌方战斗机;"彩虹-7"类似于美军X-47B型无人机,采用单发设计,带有两个内置弹仓,可以携带"飞腾"(FT)系列和"天戈"(TG)系列空对地/空对舰多用途弹药,也可以携带小尺寸的"天龙"系列反舰导弹,如果不考虑隐身作战,则可以外挂更大型的鹰击-83、鹰击-91等导弹武器。作为单发飞机,虽然"彩虹-7"单次出击携带的弹药量无法和歼-15这种双发重型战斗机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其没有飞行员,不受出勤架次的限制,因此出勤率要远高于歼-15战斗机,所以综合战斗力并不弱于目前有人驾驶的舰载战斗机。而"翼龙"系列无人机则可以通过换装涡桨发动机获得更大的功率,并且采用模块化设计任务包,任务包可以分为外挂式早期预警雷达、反潜任务包、轻型攻击武器系统等,这样通过携带不同的任务包,"翼龙"无人机就可以执行多种不同任务,甚至可以为前线的无人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我国航母受技术和建造数量的制约,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无人机航母由于建造成本低、使用效率高,且作战性能接近大型航母,因此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许,很快我们就能看到国产的无人机航母搭载着各种先进的无人机巡行在我们的300万蓝色国土之上。无人机航母极具颠覆性,可以说重新“发明”了航母,很有可能超越福特级,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航母。对于中国目前的航空技术而言,这样的设想已经基本可以实现,无人机航母很有可能在中国最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