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 空战结束四个多月后,英国《空军月刊》的长篇报道终于揭开了这场印巴空中对决的关键谜团:当天巴基斯坦空军的歼 - 10CE 发射霹雳 - 15E 时,并未依赖预警机的直接引导,全程自主完成锁定、发射到命中的全流程,而号称四代半标杆的印度 “阵风” 战机对此毫无察觉,最终以飞行员来不及弹射的惨烈结局收场。
此前虎哥和军迷们都以为,歼 - 10CE 的超视距打击依赖中国造 ZDK-03 预警机引导,但很少有人知道,早期 ZDK-03 是为 “枭龙” 战机量身定制的,根本没有引导霹雳 - 15E 的软硬件基础。为解决这个问题,巴基斯坦在 2023 年将一架 ZDK-03 送回中国升级,可按照两年的常规周期,空战爆发时这架预警机大概率还没归国,其余三架更来不及改造。图片
真正的 “幕后指挥”,是经过简单改造的瑞典 “爱立眼” 预警机。这款采购时间更新的预警机不仅硬件比老款 ZDK-03 更强,更关键的是能兼容巴基斯坦空军的混搭机队 , 既能对接歼 - 10CE、“枭龙” 的中国数据链,也能指挥美制 F-16,这是 ZDK-03 做不到的。当天夜里,“爱立眼” 空中指挥中枢,通过战术数据链将印度机群的大致位置同步给所有战机,搭建起感知网。
但数据链只给了 “大致方向”,真正的猎杀靠的是歼 - 10CE 自身的硬实力。接到目标信息后,歼 - 10CE 没有开启全功率雷达扫描,而是启动了 “凝视” 模式 , 对狭窄区域进行高强度聚焦探测,这种操作能让雷达有效距离瞬间提升 30% 到 40%。更厉害的是其雷达硬件本身,得益于歼 - 20 的技术下放,这台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装了 1472 个 T/R 组件,扫描速度比阵风的砷化镓雷达快 24 倍,能在 240 公里外锁定目标,比阵风多出整整 80 公里的反应时间。
图片
隐身设计的加持让歼 - 10CE 成了 “空中幽灵”。中航工业针对性优化了座舱盖镀膜和 DSI 蚌式进气道,把雷达反射截面积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虽然比不上真正的五代机,但面对几乎没做隐身处理的阵风,这种 “准隐身” 优势足以形成代差。当歼 - 10CE 在百公里外锁定目标时,阵风的雷达还在一片杂波中 “睁眼瞎”,其引以为傲的电子战系统更是全程沉默 , 直到霹雳 - 15E 命中前,印度飞行员都没收到任何告警。
霹雳 - 15E 的 “独门绝技” 则彻底终结了悬念。这款导弹搭载了全球独有的有源相控阵导引头,就像带着 “电子眼”,不用转动天线就能瞬间锁定目标。更关键的是双脉冲发动机技术,能在飞行中途二次点火,保持末端高速机动,让阵风的规避动作完全失效。从歼 - 10CE 发射到命中的几十秒里,导弹通过双向数据链不断接收战机雷达的更新数据,直到最后阶段才打开自身导引头,不给对手任何干扰机会。
印度飞行员的 “零反应” 暴露了差距。现代弹射系统的安全率早已今非昔比,100% 的死亡率只能说明:从被锁定到导弹命中,留给飞行员的反应时间可能不足 3 秒,甚至根本没机会触动弹射装置。要知道,这不是预警机对战斗机的 “降维打击”,而是同为四代半的歼 - 10CE 与阵风的正面较量,法国达索吹嘘的相控阵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在实战中不堪一击。
这场空战的本质,是中国装备技术与巴基斯坦体系整合的双重胜利。歼 - 10CE 用 “雷达 + 隐身” 的硬实力打破了预警机依赖,霹雳 - 15E 靠独有的导引头技术实现精准猎杀,而 “爱立眼” 与多机型的数据链整合则展现了体系智慧。当印度还在迷信装备数量优势时,巴基斯坦已经用 “精准感知 + 静默打击” 的新玩法,定义了现代空战的胜利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