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国为何不愿意深挖各大军港的航道?
2023-11-18 22:24:07



作为其本土的诺福克、圣迭戈、布雷默顿等几大超级军港,还有海外的珍珠港、横须贺、关岛等战略支撑点。其进出港航道与主要的大舰泊位,基本都是在二战中后期设置的深度标准,也就是以15米水深为上限。把进出港的主流航道深度设置在15米,那么最终停靠的岸桥泊位的深度也会设置到15米。同样道理,如果进出港主要航道普遍挖深到20米,那么关键泊位也会普遍到20米。两者会按照同一标准来规划。毕竟泊位挖深到20米,而航道只有15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倒更容易造成搁浅事故。如果航道都普遍挖深到20米级了,也就不差把主要泊位同样挖深到20米,因为航道挖深与常年的维护才是超级工程;与之对比,具体泊位的挖深与维护只算是九牛一毛。对二战期间的超级大国的主要舰艇来说,



当初普遍15米深度的航道与泊位深度已经足够。毕竟15米的水深可以正常进出与停靠载重15万吨级以下的所有民用海船。二战期间的美国,没有任何一艘实际吨位超过5万吨级的军舰;自然可以全舰队安全进出所有的大型军港。但是到了二战以后,先是出现了满排7万吨以上的大型常规航母;以后又出现了满排9万吨以上的企业级核动力航母。前者的正常排水深度已经达到了11米以上;而后者已经超过了12米级。那些大型军港所谓15米的航道与泊位。经过多年淤积以后,能继续维持13到14米级就算不错了。因此9万多吨核动力航母的吃水,已经非常接近可以安全进出港的最深红线附近。于是乎比企业级设计建造更晚的10艘尼米兹级,对比核动力的老企业号几乎没有再增加最大吃水深度。



而在世纪之交,规划福特级的技术大跨越的时代,却同样被航道与泊位的拉胯现状,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只能继续“憋屈”在满排刚刚到10.5万吨以下。全球自然水深超过20米的天然航道与泊位,都是很难寻找到的。更多的办法是人工挖深航道与泊位,并且通过超级挖泥船进行日常的维护,防止河流或者海流带来泥沙常年的淤积。那么作为纸面国力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主要军港就那么几个,为何不去同样积极挖深与维护航道,还要偏偏对航母等进行削足适履的吨位限制呢?通过人工挖深主要航道与泊位,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比登天还难。当今全球水深超过18米的超级航道与泊位,90%以上都在西太。而所有这些超深泊位中的90%,又只在其中一家。根本原因并不是这家的天然水深条件好。




而是持续40年不间断的、投入上万亿刀搞基建的最终成果。深挖航道,建造超级深水泊位,都算是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之所以进行这类超级工程,都是为了让全球最大的矿石船、超级油轮等可以更好的靠岸。本质上在于占据全球60%以上的庞大海运物资需求,带动设施的更新换代。说白了就是超级航道与泊位,都由天量的民用需求带动,军港方面仅仅是捎带着“蹭”好处而已。而反观超级大国,最近40年来,早就没有了40万吨级超级矿石船与超级油轮的停靠。东西两岸只需要要维持1到2个大港,保证浅吃水的集装箱轮的进出就足够了。而主要的军港已经大多彻底丧失了兼顾大型民船进出装卸的功能。于是对深挖航道与泊位完全不感兴趣。五角大楼更没有这类庞大预算。连大型挖泥船也没有。能混一天算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