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中国队不在场:这名士兵将两枚炮弹一起塞进炮筒,悲剧发生了
2016-08-08 12:03:36



月30日至8月13日,“国际军事比赛-2016”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举行,包括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在内的19个国家121支代表队参加比赛,我军代表团派出1000多人参赛,应邀参加23个比赛项目中的22个。

在去年的国际军事比赛中,俄罗斯军队包揽了全部12个项目冠军,中国军队则获得了10个项目的第二名和3个单项冠军(炮兵、侦察兵和防化兵),预计今年的赛事争夺将更加激烈,目前赛事已经进入第八天,中国队成绩普遍好于上届。尤其是“野战炊事”比赛,我军炊事班战士不仅烹制美食手艺高超,还以12发子弹116环好成绩获得了射击项目冠军。同时中国坦克兵在坦克两项比赛的首日赛程中,在打靶环节里出现三发炮弹全部脱靶,直升机靶和火箭筒靶也只命中一项的情况,尽管扣除脱靶罚时后领先对手三分钟成绩取得小组第一,但是罕见的脱靶还是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好在第二天和第三天的比赛,中国坦克大发神威,连续取得第一名。

动用杀人武器进行的军事比赛,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危险。7月27日,哈萨克斯坦沃塔尔军事基地,俄罗斯国际军事大赛“炮兵射击大师”比赛之前,各参赛国炮兵代表队进入迫击炮训练过程,这时悲剧发生了。安哥拉国防军代表队在操作120毫米迫击炮实弹射击时,发生炮位爆炸事故。事故当场造成1人重伤,9人轻伤。受伤士兵被立即送往沃塔尔军事基地的医院,接受紧急救治。8月2日,重伤的安哥拉列兵弗朗西斯科?乔治不治离世。由于爆炸事故,安哥拉队将退出比赛。

对中国来说,安哥拉队因为炸膛事故导致退赛很可惜,因为安哥拉是俄罗斯赛场上唯一为中国助威的非洲黑哥们。在2014和2015年的国际坦克两项大赛上的,这些为中国队助威的非洲黑哥们特别有意思,没被淘汰前,为自己助威,被淘汰以后,就开始全力为中国坦克兵助威。参加国际军事大赛的有十几个国家军队,其中只有安哥拉队来自非洲。在安哥拉长达40多年的内战中,中国曾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事故发生后,引起主办方高度重视,哈萨克斯国防部立即成立了专项调查委员会,由一名中将国防部副部长负责,彻查此次意外事故的详细情况。据目前掌握的消息显示,在训练中,安哥拉炮手未按照标准实弹射击程序进行操作,很可能出现"连续装填"的严重失误,导致迫击炮炸膛。

由于迫击炮从炮口装填,所以经常会出现重复装填现象,此次炮位爆炸事故初步原因的"连续装填",很令人不解,这因为参赛火炮为俄军和哈萨克斯坦军队使用的标准120毫米迫击炮,与西方和中国军队的迫击炮不同,这种俄式迫击炮的炮口安装有独特的防止重复装填卡箍,理论上绝不会发生连续装填现象。


 

参加坦克大赛的安哥拉坦克兵。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安哥拉的炸膛事故呢。

我们先从赛事谈起。

本次炮兵大师比赛,共有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2个国家代表队370名炮兵参赛,分为单炮赛、夜间竞速赛、接力赛、接力赛决赛四个赛项。在每个赛项的射击环节中,每个炮兵班应驾驶装载迫击炮的装甲车完成5公里的跑圈路线,该路线沿途配备有火炮阵地,炮兵班需要停车卸载火炮,并将迫击炮推入阵地,进行距离为1000到1500米的炮击。每个炮兵班将获得5枚迫击炮弹,如果击中半径为15米的靶子,即为中标。如果脱靶,则需要惩罚再行驶500米。

在去年的“炮兵射击大师”比赛中,中国参赛队由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炮兵部队抽调组成,携带世界最先进的国产05式120毫米轮式自行迫榴炮参赛,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俄军的旧式120毫米牵引式迫击炮取得冠军。

今年的比赛改了规则,要求参赛各方必须使用俄军提供的标准牵引迫击炮。在这两天“炮兵能手”竞赛中,我军代表队的成绩是单炮赛第三名。

哈萨克斯坦军队提供的“车载“迫击炮,是一种卡车装载的非常老旧的牵引型120毫米迫击炮,型号为2Б12式120毫米迫击炮。技术水平相当于中国在60年代研制的64式120毫米迫击炮。它以二战末期就开始装备苏军的M43式120毫米迫击炮(也就是我军的55式120毫米迫击炮)为基础改进而来。俄语型号为2Б11/2С12式,绰号为“滑雪撬”(Сани),于上世纪70年代初面世,装备于俄军摩托化步兵营(俄军的摩步营相当于中国军队的装甲步兵营)。


 

2Б12式120毫米迫击炮。

该炮采用多种新型材料,远程装药时射程达7400米,射程较远,射速较快,具有较强的火力威力。炮尾装有拉发绳和拉发装置,具有拉发/迫发两种发射形式。相比我军同样改进自M43式的64式120毫米迫击炮,重量仍然比较大(64式为175公斤),但射程有超出(64式最大射程只有5580米)。其外观特征是:炮口呈锥形,安装有呈4个凹槽的防重装保险器。安装在炮身中部和上炮身箍上的 2 个减震器与身管和两脚架相连接。座钣为圆形浅锅状,外侧有4个向内倾斜的提把。该炮曾装备前苏联独联体各国,东欧国家,印度,伊拉克等等,在近十几年的战争中经常碰到它的身影。

迫击炮在射击时如果出现炮弹瞎火、卡弹和延迟发射现象,就要卸开炮尾,端着炮管往外倒炮弹。所以,部队中曾有“迫击炮,瞎胡闹,打不响,往外倒”的调侃。但也有另外一种可怕情况,由于战斗激烈,炮手疲劳紧张,一些缺乏战场锻炼的士兵就会紧张出错,第一发瞎火,接着又把第二发装进去了... ...

此次安哥拉炮兵发生炸膛事故的所使用的迫击炮,就是原苏联产的2Б12式120毫米迫击炮,由于炮口安装有独特防止重复装填装置,理论上不会发生炮弹重装,那么,为何安哥拉炮兵会发生重复装填并引发炸膛呢。

我们先看什么是防重复装填装置

由于迫击炮从炮口装填,所以会出现重复装弹的情况,这极其危险,轻则影响正常的射速,贻误战机;重则会发生膛炸,炮毁人亡。我军在对越作战期间曾有传说,夜间炮战时出现过炮手因为紧张,把67式82毫米迫击炮整个装满,最后装填不进去了才被发现的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我军也发生过数起迫击炮膛炸的严重事故,其中就有炮弹重装的原因。

两发迫击炮弹的殉爆足以直接让整个炮兵班伤亡殆尽。此时就需要一种装置来防止重复装填的悲剧发生,这就是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也叫防重复装填装置。

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就是为了保护人员和装备的安全,判断已装填的炮弹是否发射出去,或检测迫击炮身管是否有炮弹残留,从而防止下一发炮弹再次误装填的装置。目前国内外的迫击炮防重装装置主要有3种途径,即机械式、光电式和电磁式。

经典的苏联机械式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

苏联的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诞生于卫国战争后期。1941—1942年,红军因兵员大量损失而紧急征召新兵,这些新兵缺乏训练,致使炮手普遍素质低下,迫击炮经常发生重复装填,时有炸膛惨剧发生,整班整班的炮手被自己的炮弹消灭。一开始并未引起红军高层警觉,大多数此类伤亡都被认为是德军炮弹直接命中了红军炮位。但后来有了越来越多的幸存炮手报告,才得到重视。1943年开始,苏联国防工业委员会命令年轻的武器设计师尼古拉·米哈伊尔·阿凡纳西耶夫着手研制一种能防止迫击炮重复误装填的装置或办法。

具有战场经验的阿凡纳西耶夫受这种装置和德120毫米化学迫击炮的拉发训练装置启发,研制出了用于82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的炮口防止重复装填保险器МПДЗ(俄文“迫击炮防止二次装填保险器”的简称)。1944年中,该装置在图拉机械厂投入大规模生产,装备于M1937/1941/1943式82毫米迫击炮和M1938/1943式120毫米迫击炮上。苏军曾自豪地宣布,在整个二战期间只有苏联一家圆满解决了迫击炮误装填的严重问题。МПДЗ设计巧妙、结构简单而深受前线战士欢迎,其总体设计结构在战后一直延续,没有太大变化,成为苏军各型号迫击炮的标准备件。

阿凡纳西耶夫的发明是一种机械式防重装保险器,其原理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和运动弹丸压力来驱动保险机构工作,以实施允许或阻止下一发炮弹的装填。这种原理的炮口保险装置曾被应用在苏联几乎所有型号的中大口径迫击炮上,波兰最新研制的M-98式98毫米迫击炮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参加炮兵大师的参赛国士兵正在为122毫米榴弹炮装弹

参加“炮兵大师”大赛的解放军炮兵分队正在发射122毫米榴弹炮。

苏式机械式防重装保险器优点是简单实用,造价低廉。但需要专门改动炮管结构,阻弹板会影响弹道一致性和射击精度,而且机构工作可靠性差,炮手装填不方便。

西方国家和我军一直认为机械式防重装保险器有很多缺陷,影响迫炮性能,因此应用并不普遍。

欧美国家少量应用光电式重装保险显示器,在炮口上安装多个光电开关,用导线与显示器相连,触发电源开光安放在炮身上,该重装保险器的优点是对迫击炮结构不进行改动,不影响迫击炮原主要性能(射程、精度等)。不足之处是需要随时观察显示器再来控制装填,在激烈的战斗中很难保证不出现失误。

中国炮兵则比较倾向于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先后研制出三代电磁式重装报警显示器。以87-82PPX型防重装弹报警显示器为代表,优点是在炮身外设置、不改变火炮性能、不影响火炮射击精度、不影响火炮操作。

西方国家和中国军队更多是通过良好的火炮勤务保养,训练有素的炮手,设计精巧、动作可靠的高性能引信,来大幅度降低重复装填导致炸膛悲剧的发生。

安哥拉炮兵操作已经安装有防止重复装填装置的迫击炮,依然还能发生二次装填导致炸膛的事故,很可能与他们训练和操炮技艺有关。推测是安哥拉炮兵为了追求比赛中的高射速,关闭了炮口防重装卡箍,但由于紧张导致二次装填,发生炸膛。

尽管炮兵作战越来越依赖于火炮技术性能的提高,但是炮兵的操炮水平直接决定炮击效果的好坏。就像一位领袖曾经说的:”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