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海鹞的飞马11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有什么特别之处?
2020-06-07 08:35:13






说起鹞式飞机,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不过要问鹞式飞机的发动机是什么型号?有什么特点?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说清了。目前鹞式飞机已经在全球逐步退役,准备用F35B这种具备隐身能力的新STOVL代替。那么为何要专门再提到这种已经“基本过时”的飞机,特别是它配套的发动机呢?这就在于鹞式飞机的技术路线,其实和雅克141,目前正火的F35B都是不同的;属于STOVL飞机中三大技术流中的独立一派。而其飞马发动机就是这种技术流形成的关键。鹞式飞机也是这3种STOVL飞机中唯一一种有实战经验的机型。其优缺点已经被充分的认识。在三大短垂战机中,到底哪种技术路线是最科学、最有前途,研发难度最适中的?就需要对每种技术路线都有深入的了解。在075已经有2艘舾装,不久试航服役,而075A也将必然出现的情况下。
到底要不要研发配套的STOVL战机?该学习和借鉴3大技术流派的中的哪一种?就是非常重要的抉择了。鹞式战机能自成一体,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特殊的飞马涡扇发动机。飞马涡扇发动机的原始方案早在1954年就被提出;1957年6月开始,由英国西德利公司做原始设计,现在已经改名为罗罗军用航空发动机公司。1959年9月,第1台试验型发动机首次运转,并定名为“飞马”1型。1960年2月,试飞用的“飞马”2型首次运转;1960年10月开始“飞马”发动机的首次试飞。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1964年底,为实用型改进的“飞马”6型首次运转;再经过改进于1967年10月完成150小时定型试验,1968年1月开始交付。这是“飞马”系列发动机的第一个生产型。后来几经改型,至1990年代,一直升级到了“飞马”11-61定型。



针对STOVL的特殊要求,飞马涡扇发动机的主要设计特点是采用了排气喷管可旋转的推力换向方案,可用一台发动机既提供升力又提供推力。既没有小型涡喷也没有升力风扇。结构简单、紧凑、短距起落性能好。在垂直起降和短距起降、悬停和过渡飞行时,鹞式飞机无气动力,其操纵性和稳定性完全由喷气反作用操纵系统控制,所以在燃烧室外套和火焰筒之间设有放气环腔。“飞马”是首先采用两个转子反向旋转的双转子发动机,通过这种方式,消除了陀螺力矩,改善了悬停和过渡飞行时的稳定性;这也是其一大特色。飞马系列发动机说到底是一种大涵道比的军用涡扇发动机,进气量大,导致其综合推力也较大。仅仅一台涡扇在早期就能提供9.5吨以上的非加力推力,综合推重比接近7。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这在1960年代是非常先进的技术,也是让鹞式飞机能垂直起飞的根本原因。另外,飞马发动机还独创了从压气机阶段就引出气流提供前机身双推力。



其发动机本身的风扇即起到了升力风扇的作用。不像后来的F35B一样,还要额外安装一台升力风扇和沉重的传动轴。早期的飞马发动机没有后燃器,因此无法飞超音速,不过分成两岔的后双喷管和前机身的双喷管共同构成了一个4角支撑的升力结构,让海鹞可以平稳起降。虽然F35B开始大面积的代替海鹞。但是飞马发动机的继续改进和创新并没有停止。还在研发推力超过13吨的新版本。最终可以让配套的STOVL达到1.6倍的超音速能力;这个指标已经超越了目前的F35B。因此如果谁谁家最终要研发新STOVL战机,飞马发动机的改进版仍然是可参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