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20 无疑是 F-22 的最强劲挑战者,但即使在 J-20 形成战斗力之前,西太平洋战区也不是 F-22 所能肆意横行的舞台。
F-35 “闪电” II 项目几乎已经成为世界航空技术发展史上最大的笑柄,即使不再遭遇任何浅滩暗礁,大批量装备 “廉价” 隐形前线打击飞机的梦想也早已随风而去。对于美国空军和海军陆战队之外,需要高性能制空-防空战斗机和纵深打击飞机的用户来说,围绕近距空中支援和浅近纵深战场遮断任务设计,体型肥胖,速度缓慢,机动性平庸,又缺乏全向宽频段雷达隐形能力的 F-35 可谓前无古人的超级大鸡肋。相比之下,技术成熟,空战能力强悍,且单价有可能比 F-35 还低的 F-22 “猛禽” 简直堪称价廉物美的典范,在俄罗斯与印度 “联合” 研制的 T-50 和 TG 的 J-20 先后成功试飞之后,重开 F-22 生产线应该说是维持美军空中优势的最佳近期解决方案,那么 “猛禽” 会卷土重来吗?
F-22 空战能力之强少有疑议。迄今为止在美军组织的实兵演练中,“猛禽” 仅在与 EA-18G “咆哮者” 电子攻击机对阵时被 “击落” 1 次。“猛禽” 的低信号特征,高速度,高机动性的结合意味着实战中即使 EA-18G 依靠电子对抗实现先 F-22 发射导弹,最后被干掉的恐怕仍然是 “咆哮者”。计算机模拟显示,当双方兵力规模相等,支持体系能力相当时,F-22 与 Su-35 的空战交换比可达 1:30。停产前下线的最后一批 “猛禽” 的单价已降至 1.5 亿美元 (2009 年币值),只要保证起码的产量,即使将重开生产线和进行必要改进的费用计算在内,新批次 F-22 的单价也能轻松地控制在 2 亿美元之内。将美军计划用于购买 F-35 的约 4000 亿美元资金挪用 1/4,便可额外购买至少 500 架 F-22,这不仅能成倍提升美国空军的制空战力,而且还将极大地缓解日渐老迈的美国空军战术飞机部队的换代压力。
然而,追加采购 F-22 的想法成为现实的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闪电“ II 项目中已经倾注了太多政客和高级将领的政治资本,如果现在重新启动 F-22 生产线,就意味着一干达官贵人及洛马高管们集体承认失败,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出口客户坦白自己或是多年来一直在撒谎,或是长期处于大脑进水的状态。这帮人如果有这样的道德境界,一开始就不会争先恐后地挤上 F-35 这条贼船了。主管 ”闪电“ II 研发的美军和洛马高层前几年还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吹牛说: 1) F-35 的空战能力比国际市场上目前能买到的最先进战斗机至少强 400% (他们的评判标准大概是空战交换比,有几个懂行的会相信 F-35 与 F-15SG/SA 或 Su-35-1 交战能获得如此战绩?);2) F-35 能轻松穿透由 “双数” 防空导弹系统 (即 S-300V 和 S-300P 两大系列) 级别地空武器构成的防御体系。想让这帮长期将 F-35 作为 “小猛禽” 对外推销的家伙们认错,只怕比让猪靠自己的力量飞上天还难呐。
除了政治上高度不正确,增加 F-22 产量的军事意义也相当有限。可能规模装备重四/五的国家除了 MD 之外,就只有 TG,俄毛,印度三家,俄罗斯和大象国财力有限,T-50 和 FGFA (印度 “国产” 的双座版 T-50) 的计划采购数量均在 200 架左右,并不比 USAF 手里的 F-22 多到哪里去。车臣,格鲁吉亚之类地区的烂事北约没有胃口去管,而在欧洲战区,充裕的基地群意味着西方集团可以充分发挥其先进战术飞机的数量优势,有 100 来架 F-22 压阵便可相对轻松地在常规冲突中击败俄罗斯所能集结的战术航空力量。大象国是欧美寄予厚望的扶植对象,在亚洲平衡巨龙影响力的最后希望,至少在近期内不会被认真地作为假设敌看待,何况离了国外厂商,三哥的先进战术飞机要不了多久就得变成瘟鸡,纸面性能再强也不足为虑。MD 真正担心的对手是 TG,而近期内有可能造成双方大规模武装冲突的热点只有台湾,但恰恰是在这一环境中,F-22 航程不足的弱点暴露无余。
由于体重超标且机内燃油容量低于预期,F-22 成为了 MD 重型战术飞机中罕见的短腿型号,超巡-亚巡混合飞行模式下作战半径只有 400 海里出头,尚不及 F-35B 的亚音速作战半径。即使从与台湾 “近在咫尺” 的冲绳

3000 海里的往返航程意味着 F-22 每次出动,包括空中加油消耗的时间在内,在航渡途中便要花掉 7 个小时 (距离太远,采用超巡 F119 吃不消,增加的燃油消耗还将加重空中加油机的负担),如果每架次 F-22 飞行 10 小时 (对单座战术飞机来说这已经是人类耐力的极限了),且防空巡逻区之侧便有加油机随时候命,则要在台湾上空维持 1 架 F-22 至少需要在关岛派驻 8 架 “猛禽”。实战条件下加油机显然不能跑到随时可能有对空导弹飞过来的危险空域去送死,如果加油轨道与防空巡逻区保持 100 海里的安全距离,则每架 “猛禽” 加满油后可在防空巡逻轨道上执勤 1.25 小时,用 0.5 小时再次补充燃油 (加油区与巡逻区往返距离为 200 海里,需要飞行 20 余分钟),继续执勤 1.25 小时,而后打道回府,在台湾上空维持 1 架 F-22 需要在关岛派驻 9.6 架 “猛禽”。如果加油区与巡逻区间隔 200 海里,每架次 F-22 的实际执勤时间将下降到 2 小时,部署在关岛的 F-22 与台湾上空持续巡逻的 F-22 的数量之比上升到 12:1。由于需要容纳数量不菲的大型情报飞机,加油机等支援平台,安德森基地最多只能支持 120 架 F-22 (假定不部署任何重型轰炸机),考虑到出动率因素,能在台湾上空维持的防空巡逻 “猛禽” 充其量不过 8-10 架。AIM-120 超视距攻击无体系支撑,无电子对抗,无还击能力的 “三无” 目标时,成功率也只有 40% 出头 (排除自摆乌龙打下的 1 架 MD 陆军 UH-60A “黑鹰”),格斗导弹实战中的最佳杀伤概率是 73% (能够全向攻击的 AIM-9L 刚刚出现,对手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取得的战果),因此即使乐观估计,每架 F-22 耗尽导弹也只能击落 4 架 TG 战斗机 (AIM-120 的杀伤概率按 40% 计算,AIM-9X 的杀伤概率设定为 80%),10 架 F-22 显然无法阻挡 TG 依托本土的庞大基地群所可派出的大型空袭/反支援飞机编队。何况 TG 的战斗机绝非 “三无” 的菜鸟,其电子对抗和机动规避措施将大幅度降低 F-22 发射的导弹的杀伤概率,每架次 F-22 所能击落的 TG 飞机平均不大可能超过两架 (为避免遭到 TG 战斗机的反击,F-22 如果冒险进入格斗空战,必须尽早发射 AIM-9X,这样 TG 战斗机便有可能依靠规避机动保持在 AIM-9X 的不可逃逸区之外,而且现代格斗导弹只是难以干扰,并非完全不能干扰)。10 架 F-22 因此最多也就能比较可靠地击落 20 架 TG 战斗机,剩下的 TG 远程战斗机将把躲在 "猛禽“ 后面的 MD 大型支援飞机和海上巡逻飞机全部变成烧鸡,即便 F-22 在空战中毫毛未损,失去加油机后照样是死路一条。历史上 MiG-29 被击落后,80% 的飞行员得以成功逃生,"侧卫“ 比 MiG-29 更结实,乘员的生还率至少不会比 ”支点“ 低,损失 20 架制空型 ”侧卫“ TG 飞行员仅战死 4 人。而 10 架 F-22 烧干油坠毁,加上多架大型支援飞机和远程海上巡逻机 (要有效地掌握台海空情信息,压制 TG 潜艇,并为 F-22 提供加油支持,MD 需在湾湾东侧部署至少 2 架 E-3,6 架 KC-135,4 架 P-8A/P-3C) 被击落,则将使美军损失 (死亡,受伤,被俘) 约一百名飞行员和任务专家。由于大型军用飞机 (轰炸机除外) 通常不配备弹射座椅,MD 被击落飞机上的大多数人没有生还的希望。
也就是说,F-22 空战能力虽强,面对数量上占据压倒性优势的 TG 战术飞机仍无力回天,采取守势防空策略时双方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消耗战之局。MD 固然比 TG 拥有更多的先进战术飞机,但以较为靠谱的空空导弹杀伤概率推算,早在 TG 的现代化远程战斗机损失殆尽之前,USAF 的 32 架 E-3 就将死得 1 架不剩。一旦失去 E-3 提供的大范围态势感知能力,MD 空军便无法继续有效防御台湾空域 (由于 MD 航母不敢冒险靠近湾湾战区,航程有限的 E-2C/D 并不能堵上 E-3 机队全军覆灭造成的情报缺口,何况涡桨推进,航速缓慢的 “鹰眼” 如果跑到 TG 战斗机覆盖半径之内,死得只有比 E-3 更快),将被迫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承认任务的失败。
攻势制空向来是压制和歼灭敌方航空兵力的最佳手段,然而 F-22 尽管突防能力极强,对 TG 展开攻势制空作战的能力却异常有限。PLA 的工程抢修能力向来强悍,且 TG 在距台湾 500 海里内拥有数十个军用/军民两用机场和不计其数的应急降落跑道,从安德森机场起飞的 F-22 每日至多只能出动 100 多个架次,显然不足以有效压制如此众多的 TG 机场的运行。此外,即使加油区危险地推进到距 TG 海岸线仅 100 海里,“猛禽” 仍只能威胁 TG 纵深 400 海里内的目标,根本无法触及部署在 TG 腹地的 “侧卫” 远程战斗机。况且攻击 TG 本土基地势必促使 PLA 对关岛采取行动,令 MD 空军失去在西太平洋战区的唯一安全港湾。
F-22 在西太平洋战区面临的困境源自其 “欧洲型” 战斗机的本质。尽管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之初,USAF 曾提出过高达近 700 海里的理想作战半径 (袋鼠国的 Carlo Kopp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反复引用该数据以 “证明" F-22 比 F-35 腿长,以推动澳空军采购 “猛禽”,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味道了啊


俄印 “联合” 研制的 T-50,其 AL-41F 发动机不是 MiG 1.44 上测试过的采用全新核心机的 AL-41F,而是吃多了类固醇的 AL-31F,航电系统所需微处理器芯片,AESA 雷达收/发模块等均高度依赖西欧供应商。使用 COTS 零配件固然能压缩成本,加快研制进度,但是质量控制环节稍有松懈,系统整体性能和可靠性便可能高台跳水,45 型防空驱逐舰便是前车之鉴,前些时候搭载着 TG 的 “萤火” 1 号坠入地球大气层的俄罗斯火星探测器,据说也是由于安装了不能在太空强辐射环境中可靠运行的商用微处理器而 “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战略边疆大踏步后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深绿色) 的势力范围已经伸展到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白俄罗斯 (红色) 的家门口,如果乌克兰 (蓝色) 再倒向西方,北极熊就要三面受敌了。人口基数和工业体系不断萎缩的俄罗斯早已无法维持冷战时期风格的庞大武装力量,而西方集团则可依托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基地群,在与俄罗斯的常规冲突中部署具有压倒性数量优势的战术航空兵力。T-50 的空战能力远在欧洲双风和 F-35 “闪电” II 之上,但仍不足以与 “猛禽” 正面较量,且 T-50 缺乏长途奔袭对手后方所需要的全向宽频段雷达隐形能力,无法有效地以攻势制空行动压制分散部署于众多基地的北约战术飞机。由于俄罗斯微电子技术长期滞后,T-50 的核心航电元件均依赖从西欧国家进口,战时的可靠性令人生疑。

美军若能够可靠地使用倭瓜,南棒,菲律宾境内的基地,追加生产的 F-22 才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然而 TG 是绝不会对打击范围内的敌方基地手下留情的。



冷战时期属于 MD 二线基地的克拉克机场未配备高强度飞机掩体,少量携带子弹药散布器的弹道导弹即可对如照片中般露天停放的飞机造成重大杀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