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歼20红外探测已达世界顶尖水平
歼-20航空电子系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配行了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这表明国产机载红外探测系统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国产机载红外探测系统从早期简单的点光源式红外系统起步,先后攻克了线列阵、面积阵到现在的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连续迈了几大步,可谓成果卓著。
采用分布式光学孔径的歼-20
众所周知,雷达是作战飞机最主要的探测系统,它可以探测距离远,受到天气干扰小,可以同时获得方位和距离数据,不过雷达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它需要辐射电波,容易被对方探测和预警,因此在电子战激烈的现代战场之上,另外机载雷达的功率越来越大,对于飞机能源供应压力较大,所以作战飞机要求机载雷达的开机时间越小越好,这样就需要另外一种探测系统做为作战飞机获取空情态抛的手段,与雷达形成复合探测系统,或者在雷达故障或者电子战激烈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对掌握目标信息,这就是机载红外探测系统。
阵风装备的光电系统(座舱前的鼓包)
从目前各国作战飞机的发展来看,越来多的作战飞机配备机载红外探测系统,或者在中期升级的时候加装这个设备,技术水平也由原来的点光源到线列阵、面积阵,当今最先进的机载光电系统当数F-35的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它采用大面积红外器件阵,采用6个分布式光学孔径实现对空域的全向覆盖,既满足实现了对于空中目标的静默探测,又避免了外露红外器件对于飞机隐身系统的影响,相比较之下,俄罗斯的T-50仍旧采用传统的外露光电器件,这样的设计显然会影响作战飞机的波束控制,对于飞机的隐身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显现俄罗斯在这个领域与美国有较大的差距。
采用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的F-35
仍旧采用传统鼓包式光电系统的T-50
中国相关单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着手发展机载光电系统,当时为了提高截击机的夜晚拦截能力,开始发展机载红外搜索系统,当时称为红外观察仪,如航2甲红外观察仪器,它由红外接收器、电子放大器、光学显示器、伺服放大器、电源和连接电缆等6个部分组成,总重8公斤,采用点光源器件,1970年开始研制,1972年小批量交付部队试用,受到当时条件限制,航2甲等红外观察仪的探测性能、抗干扰能力、可靠性等性能较低,所以没有广泛的装备,不过为未来更加先进的国产系统研制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为提高早期国产作战飞机的夜战能力,相关单元曾经研制红外观察仪,但是没有广泛装备
根据国外发展的趋势,对热成像系统进行了跟踪研究,并且在70年代建立了热成像性能测测评试验室,对红外系统的工作波段进行筛选,进行重点研究,在系统原理、总体设计、元器件及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尤其是完成了关键材料碲镉汞的研制,在此基础上制成多型样机进行性能试验,进入80年代国内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256*4线列阵器件的研制,经过模拟测试,国产器件主要指标达到或者接近西欧国家同类器件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国内又开展了更加先进面积阵的研制,根据军用电子元器件手册,国内已经能够研制不同规格的红外器件面积阵,已经用于国产红外成像制导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同时也为国产红外成像型机载红外探测系统提供了物质基础,1998年珠海航展上面,国内相关单元首次展出了国产红外成像型机载红外探测系统(当时称为机载热成像仪),根据航展的资料,它对于战斗机这样的典型空中目标可以提供40公里左右的尾追探测距离,迎头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5公里。
国产红外导航器件
90年代,中俄防务合作开始深入,双方在机载红外领域也进行了相关技术合作,当时中国空军已经引进了苏-27SK战斗机,接触到了该机OEPS-27光电探测系统,根据相关单位的分析,OEPS-27采用了10元线列器件阵,这个技术水平实际上相当于美国70年代F-14上面AWG-9的红外分系统,后者有用了8元线列器件阵,因此中国并没有引进OEPS-27光电探测系统,而是采用国产红外器件阵研制自己的机载光电系统,用于装备歼-10/-11系列作战飞机。
配行新一代国产机载光电器件的歼-10C战斗机
与此同时中国相关单元还面向第四代隐身飞机的装备要求,根据传统外露式光电系统影响飞机的隐身性能的缺点,开展了综合光电系统的技术研究,根据艰苦努力,终于攻克了相关的技术关,掌握了分布式光学孔径技术,成功的为歼-20配套,避免了T-50继续采用传统构型光电系统影响隐身性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