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稍早前北京与甘比亚复交,如今又从肯亚押走台人,520以后的外交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论者指北京从两岸外交休兵的默契撤离,製造外交雪崩的气氛,是在军事行动之外能对台北施压的主要手段。相对于此,台北舆论界与网路媒体上,则出现就算无邦交仍在所不惜的态度,间接反映了相对悲观的情绪。不过,北京是否真的能随心所欲,或能够施压到什麽程度,其实有待观察。
其中主要的变数就是对现状破坏。两岸关係现状所指涉的,主要是政治与军事现状,在外界眼中,维护政治现状的责任在于台北,所以历任政府都承诺不推动法理台独,以免成为国际上的所谓麻烦製造者。至于维护军事现状责任,则毫无疑问更多地落在北京的肩膀上,因此解放军在台海的军事演习,不论在法理上如何辩护,都必然遭到国际舆论所批评。迄今,关于现状的讨论并未涉及外交领域。
如果两岸一中是北京最关心的现状,对外交休兵的现状就不会特意维护。但在台北来说,雪崩如果不是现状的破坏,什麽才是?如果某一方面现状的破坏,需要另一方面的修补,那麽外交雪崩之后,必须在国内进行更大幅度地去中国化,就在所难免。如果,不愿意面对台湾内部反中、反华的平衡反制,要麽就得由北京承诺不可製造外交雪崩,要麽必须由华府介入,在外交上力挺台湾。
华府力挺台湾的方法有二:一是国际组织,二是邦交国。两者都与华府的介入与否息息相关。如果台北的邦交国在北京的棋盘上开始减少,而华府因此判断,台北的政治合法性已经受到动摇,当然需要从旁协助,其道之一,无非就是确保台北在国际舞台上的能见度。因此关于国旗、国号的争议,会在华府的默示之下,反而广泛地爆发,导致北京颜面受损,间接(但有力)地巩固台北的政治信用与政治稳定。
其次,是由华府出面劝阻、制止台北的邦交国倒戈。华府在台某些邦交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在某些非邦交国,拥有较强的默契,因此在判断邦交国对台北重要性的情况下,要求某些相对主要国家忍住北京来的笑脸外交,保持对台北的外交承认,或提升与台北交往的层次,不但完全可能,甚至可以预期。这包括某些华府重要友邦与台北之间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也包括台北高层官员的到访或过境。
蔡政府可能因应之道是,针对外交雪崩的讨论,设计一套公共外交的话语,将之从一种威胁十足的政治负债,转变为一种充满挑战的平衡资产,使得台北从可能失去邦交的前景中,以维护现状为说本,争取美国同情,进而发动天然独世代在更广大、对台湾可能更重要的无邦交国家圈,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进行抗争,试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