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舰导弹命中靶舰后的烟火冲天几乎是我们现在可以在非战争期间见到的,少有的导弹命中后的实况景象。而在当今的地区局部冲突中,反舰导弹的打击次数,似乎也远远多于空空导弹。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感觉反舰导弹命中靶舰前后的效果都差不多,实际上却远远不是这么简单。首先要区分超音速反舰导弹和亚音速反舰导弹。当然当今的亚音速反舰导弹,有命中前突然加速为超音速的先进型号。另外也有号称全程超音速导弹,却在命中前燃料消耗殆尽,最终靠亚音速惯性命中目标的型号。如果以命中靶舰前几秒的状态来看,凡是超音速弹头,都会在低空掠海的时刻,激发水面明显的激波水花;而大多数命中时为亚音速的弹头,则没有这种水面的激波水花。另外,就是看导弹弹头的战斗部的技术层次。目前现役的反舰导弹,主要有聚能弹头和半穿甲弹头,后者的技术层次,比前者高的多。
最早的大型反舰导弹的战斗部,就是聚能战斗部。比如苏式的冥河导弹。以及谁谁家引起技术上生产的上游、海鹰等大型导弹。这种导弹的战斗部很简单,就等于是一个大炸弹,头部有一个铜质的大型炸罩,而内部的装药高达300公斤,有些甚至半吨之多。靠弹体巨大的动量碰撞目标舰后,战斗部立即爆炸,靠大量炸药爆炸后形成的聚集冲击能量,去炸毁靶舰。不过西方各国设计的各种反舰导弹,比如飞鱼或者鱼叉。就远远没有苏式反舰导弹那么傻大黑粗。整个导弹的自重也不过500到700公斤,甚至和苏式大型反舰导弹的装药重量差不多。如此小巧的反舰导弹,就不能单纯靠大装药和大威力,一碰目标舰就爆炸,而需要钻入目标舰的内部以后再引爆。只需要不到50公斤甚至更少的高能炸药的破坏力,就能很好的打击对手。小巧的半穿甲战斗部都装有延时起爆引信。
依靠本身壳体和动能穿过目标外壳,兼有爆破杀伤作用。它的壳体前端大多有较厚的锥形钢质尖。也有采用卵形或平头形的,具有穿透薄装甲的能力。壳体内装有高能烈性炸药。战斗部凭动能穿入目标后爆炸,对配有药型罩的战斗部,则由聚能效应形成若干自锻破片向四周飞散毁伤目标,同时伴有强烈冲击波。半穿甲战斗部有两个重要的技术指标:一个是装药系数,指战斗部的装药量与战斗部质量之比,现代导弹用的这种战斗部该系数一般大于30%,甚至高达50%以上;另一个是战斗部的长径比,指战斗部的长度与战斗部的直径之比。战斗部的装药系数高,则战斗部的威力大。战斗部的长径比大,说明导弹的布局合理,同时也反映导弹生产国的工艺水平,能把雷达和控制系统小型化,给战斗部提供更大的长度空间。长径比大的半穿甲战斗部不但可以提高装药系数,同时扩大了侵彻的范围。美国的反舰型“战斧”巡航导弹战斗部,其长径比为7,装药系数为40% 。
对半穿甲战斗部的性能考核中,必须使其在完成穿透靶板后爆炸,因此在战斗部结构设计上必须保证碰靶和穿甲过程中主装药安定。除了弹体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穿靶后装药不散开,再在密闭状态下由引信引爆炸药外,还要确保主装药能够承受战斗部碰靶时的动载响应,也就是要确保不出现碰靶时的早炸现象。
现在俄式新型反舰导弹也大多也采取了先进的半穿甲战斗部。不过瀚海狼山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当代军舰,除了个别大吨位的航母外,几乎所有的驱护舰都是薄皮大馅,装甲薄弱。因此被现代化的半穿甲战斗部命中后,由于弹头速度极快。炸药引爆时,早炸的几乎没有,炸晚了的却不少,等于弹头穿透船体后才爆炸的居多。同样带来毁伤威力不足的问题。于是军事大国都在探讨第三种先进战斗部,严格控制爆炸波形,让其爆炸威力不要单纯的惯性向前,而是尽量向四周飞散增加破坏力。这需要极高水平的弹头金属材料和加工工艺。是未来反舰导弹战斗部进化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