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惊讶:仅仅几年德国中国“师生”角色互换
2015-06-02 14:18:58



中国高铁得到德国订单的消息确定后,立刻引起竞争各方,如西门子、日本新干线的重视。日媒对此也很快进行了报道,并称中国高铁的快速成长,与其原先的“老师”德国角色互换。

  据《日本·中国网》5月31日报道,5月26日,《法兰克福汇报》网站公布,德国铁路公司(以下简称“德铁”)董事海克·哈纳加特(Heike Hanagarth)透露该公司计划大规模采购中国高铁列车,并将于今年秋天在北京设立采购办公室。随后,这条消息得到了中国商务部驻德国经商处确认。

  德铁表示,今后3-5年内将引进中国高铁车辆和零部件。这个还在仅仅几年前是中国高铁领路人、也可以称为老师的国家,如今却反过来购买学生的高铁产品,令日本深感惊讶。

  据悉,2007年,中国为了研制时速超过350公里的铁路机车以用于京沪线,曾不惜花费500亿元(约82亿美元),从德国引进500台机车。德国方面按照双方合同,将其中12台机车的零部件与总装工艺、加工规格等相关技术指标向中方和盘托出。此后,中方以德国技术为基础,不断发展创新,不足5年时间,便制造出中国技术为核心的“和谐号”,据称,“和谐号”中没有使用中国以外的专利技术。

  日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拥有高端的高铁技术,并举例称中国重庆至兰州的800公里高铁线路中,有600公里全是山洞。在如此长距离无缝铁轨构造的线路上行驶,机车需克服诸如温差超过100度、山路崎岖等很多困难。有其他国家高铁技术人员曾感叹,如此的铁路建设在他们几乎无法想象,中国却好像在一瞬间就建成通车了。

  还有,在中国南方,地表下降问题严重,国际上对此的通行处置方式,是铁路建成后,首先加固地基,要数年后才能够真正通车,但中国通过架设桥梁通车,很快速地解决了难题,还为地面腾出更多可以利用的空间。

  另外,中国高铁除了技术进步神速,在需求上,有着中国国内市场巨大需求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良性循环可能。反观日本,恰恰是国内需求的停滞,为技术革新带来阻力,因为低迷的需求无法为技改提供必须的高额资金。

  但是,日媒同时指出,在机车工业方面,中国仍落后于德国和日本,日德的产品在外表的美观和精度上,都较之价格相对低廉、仅仅满足使用要求的中国产品更加优良。另外,在一些关乎细节的零配件方面,中方尚未做到完善,而且,中国在技术培养上,还普遍存在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现象,而没有切实实施中国政府规定的8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