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三把钥匙打开美国“心结”:习奥共划底线
2015-09-27 11:54:32



“车马未动”,舆论先行。在启程访美前,习近平主席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书面采访,针对美方关心的涉华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用坦诚、务实的态度开启了此次“增信释疑之旅”。

此访正值美国涉华舆论负面情绪上升、对华政策辩论如火如荼之际。美国炒作的涉华议题五花八门,归根结底最让美国舆论纠结的是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到底意味着什么。美国担心中美在对待当今国际体系和亚太秩序等问题上发生冲突,这种“心结”十分突出。

中方期待,中美双方能够通过此访,对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意图进行再确认,对中美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进行再确认,对双方维护和平、稳定与发展承担的责任进行再确认。这三项“再确认”,就如打开美方“心结”的三把钥匙。

习近平开宗明义,表达了中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态度:“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对于两国共同利益,习近平指出,看待中美关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着两国之间的分歧,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关于中美在世界上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明确指出,中美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

美国的“心结”存之已久,随着中美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心结”愈发强烈。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其实只是世界多极化进程中比较明显的一个趋势。说到底,美方“心结”的症结在于,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能否接受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能否从“共赢”而不是“零和”的角度看待中国利益的拓展,对待两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的互动。

最近,美国国内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是相互排斥的,中国的强大必然以牺牲美国的优势地位为结局。这种思维显然属于“零和”思维。当今世界,中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国的利益很难完全割裂开来。正如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未导致美国经济的萎缩,相反在很大程度上使美国能够维持经济增长和活力,二者即使有竞争,也在本质上是良性的。两国在安全领域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习近平明确指出,亚太应该成为中美加强协调和配合的合作社,而不应该成为中美互相角力的角斗场。

美国的“心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转换思维和心态。“惰性思维”赶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即使不少美国舆论精英也在纠结:美国对华是要接触多一点儿,还是遏制多一点儿;对于中国的崛起心有不甘,与中国迎头对抗又代价太大。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人尚没有摆脱思维的窠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在中美相互依存大趋势背景下的战略无奈。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需要对美国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两国务实合作,让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逐渐成为美国的主流和主导共识,并贯穿于美国对华政策与互动之中。美国的“心结”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打开的,但为了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为了和平发展的人类未来,必须持之以恒地、毫不气馁地为之做出努力。习近平此次美国之行正是这一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轻松”会面,谈的是不轻松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和奥巴马,又一次在月空下同行。

上一次是习近平的主场,两人“瀛台夜话”。彼时情境,拿岛叔们的好朋友杜小杜女侠的话说,那是“皓月当空,涵元殿在皎洁的月光下愈发辉煌、尊贵”,连“奥先生”也禁不住要“触景生情”。

这一次是奥先生的主场,两人“白宫漫步”,一路谈笑风生从白宫穿过宾夕法尼亚大道,也是“月朗风清”,“夜色下的布莱尔国宾馆优雅静谧”。不得不说,奥先生的这个安排,也是颇用心思的。

私聊的好处

严格来说,“瀛台夜话”也好,“白宫漫步”也好,都并不是两国元首之间那种最正式的会谈,更多地是朋友来了,以私人名义进行的小范围宴请。特点就是氛围轻松愉快,领带也不用打,大家都可以比正儿八经会谈放得开些。更重要的是,有些在正式外交场合不太适合探讨的话题,在这样的场合,反而可以在不经意间进行一些切磋,起到加深理解的更好效果。

比如上次“瀛台夜话”,习近平给奥巴马讲瀛台的历史,讲清朝的康熙大帝曾经在瀛台制定大政方略,又讲到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失败后也被关在这里。奥先生马上就明白了,回应得很有共鸣:“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似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

这就是私聊的好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加深战略互信、减少战略误判,但是要相互信任的前提还是要加深了解。光是中国了解美国显然不够,也得让美国人多了解中国。美国光从外交这个层面了解中国还不够,还得从历史、从治国理政层面了解中国。这才可能真正有所“同情”,加深理解。(严肃地注一下,这个“同情”不是“可怜”的意思,而是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有设身处地,才能真正理解)

历史的机锋

朋友之间的聊天,可以聊什么?文人雅士,当然聊诗词歌赋。人家的饭局都不叫饭局,叫“雅集”。武林高手,当然是拳脚棍棒,他们也不管饭局叫饭局,叫“论剑”。

但两个政治家碰到一起,能聊什么?当然是国际国内两个气候、双边多边几种关系以及当前我们可以合作干点什么(还有管控分歧不能干的什么)。

当然,这都是很严肃很正式的话题。在私聊的场合,一定会涉及,但不会是全部。那么问题来了,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聊什么呢?答案之一,是“历史”。

中国最高超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历史。在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和古装剧爱好者心目中,最优秀的中国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有三面镜子,除了铜镜子、魏征为代表的人镜子,最紧要的还有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知兴替”。岛叔近日重读《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就极善于用历史故事说服人打动人,而且点到即止,机锋暗藏。

习近平和奥巴马的几次“私聊”,显然也经常涉及历史话题。除了瀛台讲史,这次他俩也聊到了“修昔底德陷阱”。奥巴马表示,不认同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将发生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很显然,这也是对习近平的一次带有共鸣式的回应。几天前,习近平在西雅图的欢迎晚宴上说,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看起来像是一个“历史规律”,其实又不然。谈这个话题,双方并不用具体展开古希腊当年的伯罗奔尼撒战史,但所指为何,却又相当明确。所谓“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调的背后,都是这个坑。

“误判”的可能

岛叔前面已经说过,互信的关键在于加深了解。但是,两个国家、两个人之间的了解,也常常不一定是完全对称的。此方对彼方了解多些,彼方对此方了解少些,也很正常,关键在于加强学习,迎头赶上。

习近平对美国的了解,非常充分。且不说他在西雅图演讲中提到的那一长串名字,就是——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这句话,相信美国人也会非常熟悉其逻辑,这不就是所谓的“墨菲定理”么——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这种“误判”,在过去出现过很多次。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从朝鲜战争开始就经常性出现,美国人那时候不顾中国三番五次的警告,甚至不相信中国会真正出兵抗美援朝,终于吃了大亏。而基辛格在描述中国出兵印度时说:“这次冲突重演了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经历:敌方低估了中国的力量,无人质疑情报是否准确,又大大错误地估计了中国对其安全环境的看法以及中国对军事威胁的反应”;而在中国70年代末的战争中,基辛格则评价说,按照西方的风格,当自己处于威胁、实力又不济的时候,西方国家大多会寻求外交、条约的方式,中国那种寻求战略主动和威慑的风格,着实让西方措手不及。

这种“行事风格”的不同确实可能带来不适应的“新奇”,就像基辛格当初被中国领导人私人化的外交风格、含义丰富模糊的双关语、哲学式的思辨与儒雅风流的气度折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基辛格总结说,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从未长期平等地与一个国家相处过,因为从未遇到类似级别的国家。同时,它又深谙孙子兵法,在与“夷狄”的相处中造就了平衡与制约的高超外交技巧,这些都是为西方所陌生的。

直到现在,美国在中国的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上,依然是误判连连,没搞清楚中国人到底怎么想的。正如如郑永年所说,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其实一路都是“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态度。美国数次把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者或“潜在敌人”,但中国基本上都是打“太极拳”,避开与美国正面冲突,甚至仍然把美国视为是朋友。

毕竟,时代已经变化,冷战已经过去,国际交往,就和这个时代一样,走向透明、全球化、公正、平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如习近平所言,无论多么有市场,冷战思维都应该成为过去时了

“月亮”的角色

奥巴马对中国有多少了解,岛上的钻风们在办公室吃盒饭的时候,探讨过这个问题,没有很明确的结论。不过,他如果订阅了本公号的话,岛叔们愿意为他提供几个中国故事。

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月亮是个相当棒的题材。要知道,中国的月亮虽然和美国的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但是在中国历代文人笔下,月亮可是个了不得标志性建筑物,见证了无数爱情(比如各种各样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见证了无数宏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岛叔讲两个。一个故事是公元200年的后几年,一代枭雄曹操先生,鏖兵赤壁,横槊赋诗,要表达自己一统天下,实现王图霸业的远大理想。当时也是一轮明月当空照啊,他独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结果没两天,赤壁之战中被实力远逊于他的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最终结果,以霸主之姿,被人劈了几巴掌之后,还是要接受天下三分的均势局面。月亮见证了曹操的失败。

另一个故事发生得更早。大概在公元前200年的前几年。也是在朗朗月光下,一个男人骑马追上另一个男人,两人执手长谈,尽管性格不同、出身不同、才能特点不同、江湖地位也不同,但仍然就天下大势等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最后两人一起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共同成就了一番宏大的事业,开创了很长时间的天下太平。这两个人,一个叫韩信,一个叫萧何。月亮见证了这两个男人之间为共同目标而合作奋斗的历史。

当然,如果来不及习得中国古文,奥先生也可以来段本土的《月亮河》:“月光河,比一哩更宽/总有一天,我会遇见优雅的你/织梦者你总是让人心碎/不论你去向何方/我将追随你而去/两个漂浮者/想看看这个世界/有如此广阔的世界让我们欣赏”。

 

 

 

习奥共划底线  拒绝“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主席24日抵达华盛顿,当天晚上到25日全天,是这次国事访问的最高潮。整个访问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最突出的看点可以总结为三个,一是习奥小范围会谈和晚宴。二是国事访问的全套仪式。三是访问达成什么直接成果。

舆论一般容易注意第二及第三方面,因为它们最看得见,摸得着。但仪式重在不出纰漏,访问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各领域团队早就开始准备的质量,实际在访问期间发生的重头戏还是两国元首直接交流,尤其是小范围会谈。

这两年中美双方外交界有个共识,那就是多为两国元首创造小范围、长时间交流,外交内政什么都可以谈。这样一是有助于建立、加强个人信任,二是可以促进双方深入了解对方政策。所以就有了庄园会晤、瀛台夜话这样的安排。

24日晚上习奥长谈3个多小时,内容不可能全部透露。25日上午习奥又有小范围会谈,时间加起来远超大范围会谈。中美元首的深入交流不断延续,这为两国避免严重战略误判提供了一项关键保障。

习近平在西雅图率先提出世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奥巴马随后表示他也不认同“修昔底德陷阱”。两位元首针对的是,两国战略界和舆论界有着这方面难以克制的心理倾向,我们要说,美方的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对中国人来说,听奥巴马说美国欢迎稳定、繁荣的中国和平崛起,总会将信将疑。反过来可以想象,中方关于和平崛起的真诚表白,到了美方那里会被打多少折扣。

但是奥巴马接了习近平的话,明朗地说出他不认同“修昔底德陷阱”,这表明他同意与习近平共同划定中美关系的底线。奥巴马虽然没有高调响应“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但他实际响应了这一主张最关键的内容。中美领导人等于向世界宣布,这两大国决不会走向“修昔底德陷阱”所指的那种战略冲突。

美国历史上有过3个敌人,德国、日本和苏联。美国都赢了它们。但同三国比起来,中国最让美国看不准。它看不透中国的国家性质,比如中国的块头比德日大得多,中国的效率又比苏联高。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美同中国的利益关系远大于它同任何盟国的利益纠葛。

中国仍在继续发展,尽管这两年速度比前段时间有所放慢,但中国学者金灿荣估计,中国中产阶级要比通常估计的3亿这个数字大,可称为“富豪”的人数也应是千万级的。他认为这些被低估的数字意味着长期旺盛的需求,而中国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又很强大。金表示相信,中国经济保持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毫无悬念。而且学术界多年投入,如今也是知识的爆发期,技术升级不可阻挡。这些带给美国的担心是情不自禁的。

然而这次访问再次显示,中国实现了对来自美国担心的较好处理,中美在为避开“修昔底德陷阱”迄今实现了历史上大国之间最好的互动。

中美在网络安全、空中相遇时的行为准则、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达成新的共识。至于围绕人权的争议,并非中美之间的真正热点,奥巴马在联合记者会上针对这个话题说了一番话,那些话对美方的实际价值是提供给舆论的观赏性。

或许中美民间也需为两国绕开那个大国间的陷阱多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给自己的政府一些授权和空间,使两个国家能在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上相互做些妥协。